实习网动态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实习网动态
全部 41 实习网动态 40 行业动态 1

东元书苑闲谈之四 “一网打尽”的“网文化”

时间:2024-02-17   访问量:49

“网文化”一语,就我而言,它源于我在2016年写的一篇随笔《“水文化”与“网文化”》。原来想用“网络文化”或“互联网文化”,写着写着觉得“网络文化”或“互联网文化”已经满足不了我的想说的了,因为我想到了水网,继尔又联系到路网、电网、电视网、电活网、物联网等等等等的网,它们在互联网的作用下,事实上已构成了一张 “大网”。显然,这已是不能简单地用“网络文化”或“互联网文化”来表达的了。故而,我就采用“网文化”这个词。

 

在我之前,有没有人提出过“网文化”的概念?我估计有。但我在“百度”、“头条”上查了一下,只有“网络文化”条目,而没有“网文化”条目。而我对“网文化”的理解,同“网络文化”的解释是完全不一样的,我还同“水文化”相联系、相对应,来解读“网文化”的概念。

 

现如今的生活,很是丰富多彩,有一个现象,那就是,有很多很多的“网”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换言之,几乎所有的人都被“网”给“网”住了。

 

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物体的“网”,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生成的“网”;一类是人造的各类的“网”。

 

自然生成的“网”,要我说,只有这一种,那就是“水网”

从天-地-人的角度讲,人所生存生活的水网,是天上的水、地表的水、地下的水所构成的水网。天上的水、地表的水、地下的水是一个大系统,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循环,构成一个大系统。人就生存生活在这个水网之中。从人- 地角度,人所生存生活的水网,是地表上的江、河、湖、海,塘、库、沟、渠,大大小小,长长短短,有的地区多,有的地区少,大多是纯自然形成的,少是的是人工依水势而建凿的如“红旗渠”。

 

鱼儿离不开水,人也离不开水,人的生产生活更离不开水和水网;水和水网最突出的作用,一是生产生活的用水,二是灌溉,三是水运,四是构造并再生产出人所必需的生存环境。正是立足于此,人们上升到“水文化”的层面来认识水与水网。水及水网是“水文化”物的载体。

 

水网之外,首先是“路网”,“世上本无路,人走多了就成了路了”。人为了出行方便,就修出了各种各样的路,田间小路,林中小道,山上的路叫山路,水运也可称之为“水路”,村间的路叫村道,城中的路叫马路,“愚公移山”就是要凿开出山的路,秦始皇时就推行“车同道”;逢山开道,遇水建桥,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四通八达的“路网”。现如今,“路网”得到了更现代化的延伸、发展,成为立体化的现代交通运输网:

 

公路网  最早的公路,是中国秦始皇时代筑成的“秦直道”。能行机动车的路,从乡间公路,到县道、省道、国道;从土路,到砂子路、石板路、水泥路、沥青路;从双向单车道的路,到双向双车道、四车道、六车道、八车道的路;而且都构成了不同范围的路网;目前,最高级的、最快速是高速公路网。1932年,德国修建了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科隆至波恩线)。

 

铁路网  最早的铁路出现在英国,第一辆火车的发明者英国人史蒂芬逊,他曾说过一段有趣的话:“火车与铁轨是夫妻关系,只要它俩关系融洽,火车的速度是不可估量的。”从此以后,机车一辆辆诞生,铁路一条条延伸,遍布全世界。史蒂芬逊播下的第一粒种子,如今已经在全世界开花结果。更高级的是高速铁路网,第一条高速铁路是日本的东海道新干线。中国的高速铁路时速最高可达350公里,将来的磁悬浮,时速可能要达到600公里,近乎于飞!。

 

铁路网中还有一种路网叫“地铁”  一个城市内或几个城市间的地铁网,主要在地下运行,犹如神话中的“土行孙”;世界上最早的 (也是第一条)地铁是英国伦敦的大都会地铁,建于1863年。中国从1969年北京的1号地铁线开通,截至2023年,中国已开通地铁的城市有近50个。

 

航空网,在空中的交通网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制造的第一架飞机“飞行者1号” 在美国北卡莱纳州试飞成功。世界上第一条空中航线,就在1914年的2月16日开通,是美国的洛杉矶到旧金山的航线。发展到今天,空中的交通网已是密布全球。

 

航运网 水运和海运的交通网  亦称水路。水运的起源就更早了,几乎与人类的起源是同一时期。最著名的内河水运奇迹,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最著名的海上航运事件是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郑和七下西洋。自那时至今天,水运特别是远洋运输的发展已到了一个新时代:高智能化。智能化豪化性的大型旅游客轮和高智能化的40万吨级的货轮。2018年11月28日,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所属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为招商局能源运输股份有限公司量身订造的全球首艘40万吨智能超大型矿砂船(VLOC)“明远”号在上海命名交付,标志着中国智能船舶全面迈入新时代。

 

管道运输网  管道运输是用管道作为运输工具的一种长距离输送液体和气体物资的输方式。如石油管道、天然气管道、自来水管道等;现代管道运输始于19世纪中叶,1865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建成第一条原油输送管道。这亦是“路网”中的一类。中国的“西气东输”的管道网,应当算是世界最长的管道运输网!

 

“水网”、“路网”,是两大类的网。当人类能够利用电能之后,就有了带“电”的好多网。这里姑且统称之为“电网”

 

电力网  人在技术上拥有了利用电能的方法之后,1831年,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制出了世界上最早的第一台发电机。继尔,有了火力发电(1875,法国)和水力发电(1878,法国),有了第一条输电线路(1891,法国)。就有了电力网。电力网已遍及世界各个角落。中国电网投资规模持续扩张,到2020年将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初步实现建设世界前沿电网的目标。

 

电话网  电话网是进行交互型话音通信的网。通过有形线路通话的称之为有线电话网。通过无线电通话方式称之为无线电话网。无线电话网又称移动电话网。移动通信技术可以说从无线电通信发明之日就产生了。1897年,M·G·马可尼所完成的无线通信试验就是在固定站与一艘拖船之间进行的,距离为18海哩。而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始于上世纪20年代,大致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现如今,人们普遍地通过数字化的智能手机进行通话。

 

电报网  是将电报局与用户电报设备(电台与电台之间)联通并进行通报的通信网。分为有线电报网、无线电报网。美国人莫尔斯(S.F.B.Morse)经过潜心研究,终于在1835年获得了在实验室内架设有线电报机的成功。无线电通讯指的是不用电线就可传输信息的电子传播工具。同电话一样,无线电报也是经历过早期无数次改进而发明的传播工具。《大决战》电影中描述的“电码讯号”所发挥的历史性关键性作用的,就是无线电通讯,就是无线电报。

 

电视网  也分为有线电视网、无线电视网。无线网络数字电视是采用数字电视技术,通过无线发射、地面接收的方法进行电视节目传播;有线电视(cable television,CATV)网利用有线电视铺设的同轴电缆进行数据信号的传递。世界上最早的电视台于1929年在英国试播(BBC),1936年正式开播。中国在1958 年进入了电视传播时代(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

 

电子计算机也带“电”,由电子计算机延伸出来的网,在本文中不归为带“电”的网一类,而另归一类,这里姑且统称之为“信息网”,包括:互联网、物联网、卫星网。

 

互联网  互联网(英语:Internet)属于传媒领域,又称国际网络。互联网始于1969年美国的阿帕网。是网络与网络之间所串连成的庞大网络,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议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巨大国际网络。通常internet泛指互联网。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可称作“网络互联,在这基础上发展出覆盖全世界的全球性互联网络称互联网,即是互相连接一起的网络结构。互联网也包括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就是将移动通信互联网二者结合起来,成为一体。是指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商业模式和应用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并实践的活动的总称。正是这个互联网,将全世界推进入信息化时代。

 

物联网   物联网(英语:Internet of Things,缩写IoT)是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行使独立功能的普通物体实现互联互通的网络。物联网一般为无线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国际上最早在1985提出这个概念。比尔·盖茨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物互联。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1999年,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上Auto-ID公司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5年11月17日,世界信息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其中指出“物联网”时代的来临。物联网将现实世界数字化,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卫星网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这一事件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宣告人类已经进入空间时代。多卫星网(multi-satellite network)是指由多颗卫星组成的网络。在发送地球站和接收地球站之间的传输经过2个或更多卫星,不经过任何中间地球站。而全球多卫星网则是指可以覆盖全球的多卫星网。中国自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1970年)上天。全球在太空上运行的各类人造卫星,共有数百上千颗。“将由这数千上万颗卫星所构建的网及承载的信息讯号,从太空上覆盖下来,于是,便注定了全世界的时间将怎样变幻,空间又当如何排列。”

 

细数一下,“水网”、“路网”、“电网”、“信息网”四大类,共有十多种网,将来还会有新的网出现。这四大类的“网”,除了水网是自然界自然生成的之外,其他的网全部是人类创造的,是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需求而创造出来的,几乎又都是工业化的产物,是在最近的200多年中人类在工业化的发展中创造出来的。不得不佩服人类的智慧,发明创造出各式各类的新玩意供自己享用。我所说的“网文化”的物质载体的各类“网”,就是最大的例证。

 

在上述各类网中,还有一种顶顶重要的要素,是什么?它就是数据!可以说,与“水网”、“路网”、“电网”、“信息网”四大类的十多种网同时存在的,还有一种网,就是“数据网”

 

“数据网”不是一种物理网,而是存在于各类物理网中神经性的要素,是网文化物质载体内的神经体系。它是信息化赖以发挥功能作用的基础。在没有信息化的条件下,各类网中的数据,就是数据,是单纯的数据;而当有了信息化条件时,各类网中的数据,就不是单纯的数据,它们之间就发生了各式各样的关联性,从而构成了一个“数据网”。

 

数据是什么?是信息化体系中的内核神经细胞。信息化体系中的数据,要比历史上的史实记载、银行业中的薄记、经济活动中的统计数据、各行各业各种类别中专业数据要宽泛的多、丰富得多。信息化体系中的数据,最早可从二进制中的0和1的方法中得到解构,二战期间对战备物资的编码并同二进制方式的结合,产成了“码”的创建与演进,直到今天的“码”对所有事物包括人的行为实现了全覆盖,这就是信息化全息性功能的基础之基础。可以说,由各类原始数据为基础、以“码”为表现形式的全息性的数据已经形成、伸展为一张无所不在、无时不在的“数据网”。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也就是“数据网”功能发挥出强大作用的时代。所有的“网”,都包含着、依赖于数据;而数据,也在对各类的“网”提供着机制再造,支撑着所有的“网”的运行。数据,是所有的“网”的生命所系;数据,它又是各类“网”之间的关联性。信息化是在协同集成地统筹、协调着数据,也可以说在服从共享规则的前提下管理着数据;信息化也在实现着数据网所拥有的无所不能的、自然性的、自发性的、自组织性的、隐伏于社会机体深层的潜在作用。

 

钱志新教授说得好:“构建数据生态,将成为新的趋势。以实体场景为载体,集聚多元化数据,包括基础数据、现实动态数据、经验知识数据等,建立数据基座,进而向数据生态体系发展,数据生态具有自组织效应,在生态成员交互作用下,会产生新的数据,这是现实中没有的数据,从而产生新物种,创造新价值。”这个“数据生态体系”也就是“数据网”。

 

有个外国人说得也很精辟:数据是两个世界(求知世界与已知世界)的桥梁。这句话很深刻,也很哲学,更是对“数据网”的一种表达。在两个世界之间搭建通途的“数据网”,同互联网一道(浑然一体),也即是我在其他篇章中所表述的信息化时代的“内部时间”。

 

 “水网”、“路网”、“电网”、“信息网”、“数据网”,如此这么多的网,就构成了当代社会的生存环境,人也就生活于“网”中,离不开“网”,依赖于“网”了。中国有四个词,用来描述“网”的所在,倒也有些意思:一是“天逻地网”;二是“天网恢恢”;三是“一网打尽”四是“无‘网’(往)而不胜”。

 

然而,在很长的时间中,各个“网”是各自独立,自成体系,相互之间的交集还是比较简单的,数据之间的关联性还是微弱的。当互联网被发明创造广泛应用后,各类的网被集成起来实现了高度的协同。我们从现在的公路、铁路、公安、航空、航运、电网、管道运输、地铁等等各类调度指挥监控系统可以看到,实时动态、图像清淅、反映快捷、覆盖面广、指挥调度及时、并能够在各类系统之间实现高度协同。这样的效果同当年的仅靠电话通讯或无线电联系的方式那是有着天壤之别。而这一系列近乎神奇的效果完全是通过应用信息化技术而实现的,是凭籍互联网、物联网、卫星网,还有那在各类网内运行的“数据网”而实现的。当有了信息化技术全面应用这个基础条件,“水网”、“路网”、“电网”、“信息网”、“数据网”的十几种网,就发生了质的变化,就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网了。各类的网,由“互联网”“数据网”将他们协同成了一个整体,从而构成了一个服务于人类社会的大系统,构成了一张大“网”

 

这张大“网”就是“网文化”的物质载体和神经系统。

 

而在所有的网中,最高级的、最具有时间(内部时间、演化时间)特质、拥有各类网的神经系统功能的是互联网。是互联网,将所有的网协同起来了,是互联网让所有的网集成起来了。

 

说到这里,我想提醒人们,要记住1994年。

 

1994年,是中国互联网元年,也是中国电子商务元年。在这一年中,中国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 1994年的4月,中国通过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中国互联网时代从此开启。


    1994
年4月20日,注定是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天。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络(简称NCFC) 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这是我国最早的国际互联网络。至此,中国成为国际上第77个正式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尽管只有64K的速度,和拨号上网相差无几,但拥有国际专线的事实仍让首次“触网”的人们欣喜异常:“国际专线是通过北京三元桥的国际通信局租用卫星,直通美国洛杉矶,然后通过电缆连到斯坦福大学的SLAC计算中心。争取到这个专线太不容易了,足足花了好几年的时间。”

 

主持这项创举的是个女科学家,叫胡启恒。1994年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和NCFC管委会主任,胡启恒为了中国接入互联网一事专程造访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主席Neal Lane博士并达成共识,建立NCFC网直通互联网的连接,这就是将全球互联网带进中国的第一条全功能链接。为了在中国发展互联网服务,她领导了中国科学院一个研究所的重组,建立了以互联网服务为主要功能的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CNIC),该中心于1997年获授权组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并担任CNNIC工作委员会主任。2001年她倡议并获得相关方面的支持,创建了中国互联网协会并担任理事长。

 

要我说,1994年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这是一件划时代的事!

 

第二件事,1994年10月,当时的国家计委同意“中国商品订货系统(CGOS)”项目立项,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项目正式启动。

 

1994年10月22日,由国家计委所属的新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在北京成立“商友商务有限责任公司”,专门承担“中国商品订货系统”项目的建设、运营与管理。同月,“商友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编制出“中国商品订货系统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新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经深圳市计划局向国家计委申请立项。1994年12月28日,当时的江苏省计划与经济委员会正式批准“中国商品订货系统南京经营中心”项目立项。由此,中国第一个电子商务项目首先在北京、深圳与南京等地正式启动。

 

创意并主持“中国商品订货系统”项目的人叫翁先定,他当时为国家计委财金司副司长,在深圳市计划局挂职任副局长,在深圳创办了新产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并出任总经理,是他从欧洲引入了最新的电子交易方式,向国家计委领导建议搞电子商务项目试点,项目的名称定为“中国商品订货系统(CGOS)”,翁先定任“中国商品订货系统(商友商务有限责任公司)”的董事长。

 

同样,我要说的是,1994年“中国商品订货系统”项目的实施,也是划时代的事,中国的电子商务时代也由此开启。

 

这两件事,在当时的中国并不怎么引人注目,除了一小部分人外,大多数的人们也没给予过多的关注,包括当时的高层领导人群。甚至还被好多好多人认为是天方夜谭。然而,这两件事,真正的开启了中国的信息化时代:一个是架设了与国际对接的互联网,一个是开启了在互联网上最主要的应用。互联网与电子商务应当算是连体孪生兄弟,分不开,相互促进,互相作用,同步发展,共同地将中国的社会推入到信息化时代。1994年,也注定是中国信息化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年份。

 

自1994始,在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悄悄地成长着一支新兴的力量,这就是世界性的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所带的机遇。这个机遇中国抓住了,力量集聚了,而且发展得很快,中国的社会真正地被“信息化”了。

 

很幸运,中国的信息化起步不算晚。从国际上看,互联网全面的进入到商业化应用,也是在上世纪90年初开始的,1992-1994年时,美国在当时的总统、副总统主导下,大规模地展开一项称之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实施战略。自此,互联网从科研、教育、军用而转入全面的商业应用,美国政府在当时曾发表了一部名为《浮现中的数字化经济》的政府白皮书(1999年由时任南京大学信息系主任黄奇教授翻译,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昭示了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方向与广泛应用的趋势。这在欧美等发达国家是水到渠成的事,因为计算机及信息网络技术已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得到了普及性的广泛应用。例如,早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就出现过一次“ERP泡沫”,这说明在他们那里已经有了很厚实的信息化的应用基础。

 

而在中国则不一样,1994年时,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并不普及,除了专业部门(如电信、计算机科研单位等)外,大多数企业与单位没有计算机,少数的机关、企业和单位仅仅有一、两台计算机,能够建有局域网的单位更是凤毛麟角。从某种意义上讲,当时中国并没有全面应用互联网的基础条件。但是,事物的发展有时并不是线性型的,就如同中国当年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一样,中国的信息化发展也走出了一条与欧美等发达国家不同的道路:就普遍意义上讲,是先有互联网的普遍应用,后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是互联网的应用,推动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1995年,中国电信主干网与国际因特网(互联网)相连接;1996年,中国电信正式对公众提供因特网(互联网)的上网服务,当年全国的因特网(互联网)用户达10万,这10万用户,大部分是电信部门和计算机科研部门的计算机终端。1997年,全国的因特网(互联网)用户达62万,增长很快,但总量依然不大。倒是从1998年后,出现了因特网(互联网)应用井喷式的增长。那是因为,大量的企业、单位、甚至个人知道了“上网”好处,有了“上网”的需求,普遍地用上了计算机终端,向电信部门申请了通过电话拨号上网的通道,纷纷“触网”,成了“网民”。大量的家庭那时还没有计算机终端,而年青人却有了“上网”的需求,故此,具有中国特色的“网吧”在城市中大量出现,直到今天还有市场。

 

再以后,热起来了,大量的国际资本和国内资本投入到互联网经济之中,出现了2000年时的“电子商务泡沫”。不少的政府部门也在积极地推动信息化的应用,如江苏省,在有关领导和部门的推动下,先后实施了鼓励“百万企业上网”、“百万家庭上网”、“政府部门上网”的举措。再以后,计算机行业、软件应用行业、互联网行业、电子商务行业得到全面的、普遍的、相互促进的、大体上同步的应用和发展;再以后,移动商务方式的出现,智能化手机出现,云计算云服务的出现,将互联网带入到一个更快捷、更方便、更灵活、更共享的境界。

 

总之,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以神速、神奇而让人眼花撩乱、惊诧不已。人们怎么地也不曾料到,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化在中国的发展,产生出现如今几乎所有人都参与其间的、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成就,如网上购物、如网上支付,如微信、如抖音、如直播,持有一部智能手机即可走遍天下等等等等,构成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管理方式和社会存在方式。

 

令人称奇的是,中国的信息化,不是在计算机应用比较普及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而是真正的走了一条“弯道超车”发展之路。正是这样一种“弯道超车”发展方式,一开始才没有为种种方面所关注,近乎于野蛮生长,真正是优胜劣汰,完全的市场竞争的方式。其结果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了。优胜劣汰后的成功者占领了高地,其他的各类企业、种种方面,不管是积极的还是被动的,也都顺应潮流,纷纷“落网”了。

 

在互联网协同集成之下,各类的“网”,为人类创造出的最新型的生活方式。电灯、电话、电视、智能家居、远程医疗、在线教育、视频会议;驾车上高速、出行坐高铁、飞机;购物上网,在线支付;需要什么,键一下,快递物流送上门,甚至是用无人机来完成物流的“最后一公里”;等等等等。相对于陆地,长期在江河海航船上的生活的人的生活方式要更为传统、单调、不方便。而在南京有一个 “长江汇南京兴隆洲水上绿色航运综合服务区”,是长江江苏段首家水上服务区,集环保接收、维修保养、便利购物、燃油供应、智能快递、水上医疗、船员驿站、政务服务、岸电供水等九大航运服务功能为一体。也是全国首家水上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全国内河体量规模最大的线上线下一站式航运服务互联网平台。这家平台用无人机为在江面上航行的船只提供急需用品的配送服务,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服务。可以说,这个互联网服务平台,使在江面上生活工作的船工们的生活方式实现了全新的转变。可见,信息化、智能化的多功能、全方位、多元化、集成性的方便快捷的服务,可以让在最偏远、最不方便的区域生活的人享受到最新的生活方式。

 

在互联网协同集成之下,各类的“网”,为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出的最新型的生产方式。德国工业4.0,中国制造业2025,智能制造,万物互联,产品溯源,以电子商务方式为导向而建立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供应链、虚拟产业链、全行业产业链、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将来的农业互联网等等,无不是立足于各类的“网”之上并受到互联网的统领、统筹、统率。在中国上海举办的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上,首次将 “工业4.0”的操作技能列入正式比赛项目。为“工业4.0” 比赛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的德国Festo公司,在“工业4.0”操作技能比赛项目培训体系中提出了“工业4.0”的43个知识要素:包括网络物理系统、无线射频识别、近场通讯、数字产品存储、机器-机器通讯、人机交互、人机合作、协作运营、能源效率监测、移动机器人、可再生能源集成、智能或移动维护、状态检测、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二维码、仿生学、可重构工厂、批量进行插拔和生产车间工业4.0管理方式、精益管理、数字双生、数字阴影、横向和纵向一体化采光或曝光、数据安全、物联网、或工业互联网、实时通讯、大数据、3D打印、云计算、区块链、企业资源规划、制造执行系统、供应商关系、智能物流,客户关系、3W万维网、智能设备、智能机器、智能工厂等。Festo“工业4.0”的操作人员统称为“数字化技师”。由此可以推论,在将来的数字化工业制造的各个行业中,员工之间技术工种的差别有可能被填平,很可能只有一个工种:“数字化技师”,不同等级(初、中、高级)的“数字化技师”。若如此,传统的生产方式完完全全地被颠覆了。

 

在互联网协同集成之下,各类的“网”,为人类的各类活动创造出的最新型的管理方式。信息化管理方式与管理系统,实现了现代科学管理的集成,偏平化管理,管理集成,再到协同集成管理,新型的管理方式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可以统称为数字化管理。小到一个单位内部的专业的、专项的管理系统,大到一个企业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管理系统,再大到一个行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管理系统,都可以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从逻辑上讲,数字化管理方式的效率最高、成本最小;规则更透明、法度更合理;对物的管理更精细、更精准;而人在数字化管理体系中将更有秩序、更自律、更自由、更具自组织化。“空间时间化”的数字化管理方式,应当是人的“自由自主支配自我行为”的能力得到最全面、最有效的释放,而不是对人实行更精细、更精准的管控。

 

在互联网协同集成之下,各类的“网”,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了最新型的社会存在方式。互联网及统率下的这张大“网”的运行,很可能将引发四大转变:一是城市化与城乡关系方式的转变,将扭转并终结“城市化特别是特大城市超特大城市对社会各类资源的巨大的虹吸功能”的盲目释放,充分运用“网文化”的物质载体的科技力量与运势,回归“自然经济”;二是社会组织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授受组织方式向自组织方式转变,将渐渐地以自组织方式为主导;三是引发人的意识(文化)的转变,“网文化”的思维,就是一大转变,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思想、“元宇宙”的视角等等,也都是“网文化”的内涵;四是人的再生产方式的转变,传统的人的再生产,是以再生产出劳动力为主要内容,而到了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人的再生产将以再生产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人”为主要内容和目标。

 

想当年,美国的两位教授及他们的团队,为了相互之间联系方便,信息传递快捷,创造出了异地两个计算机系统的连接,他们没曾想到,这一创造,开创了互联网的新纪元,开创出了一个网络化的新时代。

 

当互联网协同集成下的这张大“网”同人们的生活相联系,交织在一起,势必发生许多的重大创新与转变,在这个过程之中,也就将生成出各种各样的关系,营造出各种各样的活动,产生出各种各样的规则。时间愈长,也就自然形成了各式各类的网的文化特征,其总和,就是“网文化”。只是现如今还没有人对其作出恰当的描述和归纳。还不到时候!

 

无论作何描述和归纳,“网文化”的作用已经展现开了,它将空间的距离缩短了,又将空间扩张了;它将时间延长了,又将时间缩短了;它打破了许多局限和界限;它让许多不可能成为可能;它让这个世界增加了大量的机会和选择;它引发人们产生出了几乎是无限的想象空间;它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它将许多神话变成了现实;它让这个世界有了更多的多样性,同时,它也为这个世界创造出更多的同一性。

 

我在议论“水文化”时曾说到:老子的思想中的最重要的灵性物体的是“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上善若水”。

 

而孕育于互联网、信息化的、以众多物理网络和数据神经系统为载体的“网文化”,却同“水文化”有着一致性的趋向:“协同集成,资源共享”。

 

我们说,在“水网”、“路网”、“电网”、“信息网”、“数据网”的所有的网中,在这张大“网”中,拥有各类网的神经系统功能的是互联网、“数据网”,最高级的、最具有时间(内部时间、演化时间)特质、拥有各类网的神经系统功能的是互联网、“数据网”。是互联网、“数据网”,将所有的网协同起来了,是互联网让、“数据网”所有的网集成起来了。这不仅仅是在物理上、技术上实现了协同集成,更重要的是因为互联网运行机理中所内含的“信息化的最高境界,是在互联网大平台上的信息集成、信息共享”思维,将驱动这张大“网”朝着“协同集成,资源共享”的方向运行。

 

在立足于一系列技术方式而构成的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是一个大规模、多专业、跨领域、多模式的协同集成应用。信息化,是在上世纪90年代起势,至今也只有30年。如果说,工业革命、工业化在前300年中占着主导地位,那么,从现在起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占主导地位的必定是互联网引发的革命、是信息化,这个格局不会改变,能改变的是信息化本身在不断的创新。当今已从4G发展到5G,在实现“万物互联”,要不了多少年,将从5G发展到6G,将实现“天地互联”、“星脑互联”。那么,这样一个耗费了人类大量智慧而研发产生的庞大的极为复杂的技术平台,是干什么用的呢?其实很简单,它就管一件事:管理信息、数据资源。它的目的就只有一个:有效地管理信息、数据资源,使人们最大限度地共享它。

 

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大量的信息、数据散落在各个领域,如何的有效地集成、管理、应用、共享,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在没有一种很好的方式的情况下,是根本做不到的。正是有了计算机、有了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平台,有了互联网,运用这个工具来做这件事,就简单得多了,正是按照“协同集成”的方式来做,就得简单多了。“从复杂到简单”,是信息化系统管理的最佳方式.“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让不同的逻辑、不同的路径、不同的方式通过互联网最终而实现着一个目标:资源共享、成果共享

 

共享”,是互联网思维、“网文化”思维的最高境界。

 

我倒是很钟情“协同学”、“协同理论”、“协同管理”。这个“钟情”倒不是看轻“控制论”、“系统论”等,而从谋求一种和谐状态的角度来看,“协同”和中国文化中的“中”、“和”理念,和老子的“上善若水”、“利而无害”、“为而不争”的理念有着更多的相通之处。这可以说是跨越千年而在新世纪出现的一个交集、一种融通。

 

由互联网总统领、总协同下的“网文化”的物质载体这个大系统、这张“大网”,为人类社会的生话、生产、各类活动及其发展,提供了一个大平台,打造出一个全新的基础结构。这样的一张大“网”,也必然地要顺应互联网、信息化的运行机理,而在最大限度地实现“协同集成,资源共享”。信息化,用不断的创新牵引着人类社会向“共享”化的“集之大成,协之大同”、“殊途同归”的目标前行,“‘网’利万众而无所不在”

 

所以,我的理解是:互联网思维中最重要的灵性物体的是“网”,“网利万众而无所不在”,“协同集成,资源共享”。

 

“网文化”不是“网络文化”,但包含“网络文化”;“网文化”也不等同于“水文化”,但“网文化”同“水文化”,有着同一的趋向,“利万物而不争”!集之大成,协之大同”!“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它同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文明相对应,构成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文明的重要内涵、重要特征。这也是我提练出“网文化”概念的根本意义所在。

 

我原以为“网文化”的概念可能是立不住的,而从“水网”、“路网”、“电网”、“信息网”、“数据网”所构成的一张“大网”的一番梭理而从老子的“利万物而不争”,到互联网的“协同集成,资源共享”的一番讨论,现在,我可以说,“网文化”的概念是立得起来的了!

 


上一篇:我觉得到了提练出“网文化”概念的时候了

下一篇:谈谈信息化的哲学思维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