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网动态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实习网动态
全部 41 实习网动态 40 行业动态 1

东元书苑闲谈之五 “内部时间”与“空间时间化”

时间:2024-02-20   访问量:45

说到“水文化”,说到“网文化”,说到“信息化”,都和时间有关,也和空间有关。时间和空间,同各类的事物的运行是密不可分的。故而,哲学上就有了“时空理论”。在人们对时空关系的感知中,存在两个方向相反的认识:时间的空间化与空间的时间化。我是比较衷情于“空间时间化”的认知的,也是在比较地推崇“空间时间化”这个概念的。

 

就“空间时间化”这个话题,我倒是要先从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谈起。

 

全面的对日抗战进行了一年后,毛主席在1938年写出一篇题为《论持久战》的大作。这篇《论持久战》准确地预测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总趋势与运行轨迹。更深层的是,这部大著将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精华,与马克思哲学的精华,与前十年土地革命自身的经验教训,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与毛主席本人的精神、知识、修养、经历交互式结合在一起。说《论持久战》是毛主席的人格精神的体现,一点都不为过。20多年后,叶帅在一首《重读毛主席<论持久战>》诗中写到:“一篇‘持久’重新读,眼底‘吴钩’看不休”,这就是《论持久战》的魅力所在。

 

我从毛主席的《论持久战》这部大作中还看到的是毛主席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以弱胜强、以柔克刚、后发制人”。毛主席的著作中引用大量的典故中,可以看出他对老子思想的精华深得其妙。早在1913年,毛主席就在他的《讲堂录》里记下:《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1936年12月,毛主席写成《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其中谈到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实行“战略退却”是必要的,要暂时放弃一些土地和城镇,就是引用《老子》第三十六章里“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句话的意思,化用为“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称这是一个“原则”。

 

按这一原则的演化,毛主席所主张抗日战争时的《论持久战》的战略原则是游击战为主、运动战为辅;解放战争时的《论十大军事原则》的战略原则是运动战为主、游击战阵地战为辅。这就是“空间时间化”。当年白崇喜评价毛主席的《论持久战》:“以时间换空间,以小胜聚大胜”,也可以理解为是对“空间时间化”的领悟。一城一地,是空间,集中优势兵力在运动中打歼灭战,是时间。毛泽东的游击战、运动战方式,是“空间时间化”的典范!

 

说明毛主席的运动战方式是“空间时间化”的范例还有不少,如“四渡赤水”、如置长春沈阳之敌而不顾,集中优势兵力夺取锦州以及之后的“三大战役”,均是“空间时间化”的范例;最典型的,是1947年4月,在决定放弃延安时,他说服大家:死守延安,人城皆失;弃城留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最终是人城皆得。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将战争引入敌占区,在运动中一部分一部分的消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最后夺取全国的胜利。这完完全全的是“空间时间化”。

 

长征时,有人讥讽毛泽东说:老毛是照孙子兵法来打仗的。毛主席回答:我没读过孙子兵法。可自从他上了井冈山后,他从传统文化中领悟了孙子兵法最本原的东西,所以才有克敌致胜的“十六字诀”;毛主席曾说过,《道德经》是一部兵法,老子思想中有辩证法。毛主席还从老子、孙子、马克思的思想碰撞中领悟到,革命的深层力量在于“民众的大团结”,在中国的人民大众就是农民!这就有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高超谋略,有了中国第一个农村红色政权,有了第一支农民武装,直到1949年的全国解放和1956年时的成功。从第一个农村红色政权,到全国解放,所表达的一条规律、所遵循的一条轨迹,就是“空间时间化”。

 

从这个角度上看,毛主席确实是大哲学家,是改变“时空结构”的高人。

 

2019年第四季度发生的、2020年初暴发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迅速蔓延全球。这场“疫情”深深地刺痛全世界人的心。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场“灾难”是大自然对人类违背自然规律、违背天道种种行为的惩罚,是对人类给出的一种警示!然而,“疫情”,是自然界中的一种动态性、破坏性极强的因素,亦是自然界中的一种“时间”因素,它的出现自然地、逼迫性的在改变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结构。人类历史上因“疫情”而导致大量人群的死亡,城镇、村庄的消失的例子是太多的了。就以近三年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为例,它最早是从哪里开始兴风作浪,人类并不得知,而一旦成势,人类社会的空间结构就被改变了许多许多:美国死亡了几百万人、全世界死亡了几千万人;中国的许多城市长时间的近乎“静默”,全世界的经济结构、贸易结构、就业结构、居住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这一“时间”因素的强劲作用。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疫情”这一自然界中的“时间”因素,在改变着全世界的空间结构,在展开一场对全球空间状态的“重构”!空间时间化了!

 

互联网、信息化,就是时间,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最重要的“时间”因素。互联网、信息化的作用下,时间与空间的结构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空间变小了也变大了,时间变长了,也变短了;货币无须再用空间的晶化形式(纸币、金属币等),仅以一个虚拟信息即能发挥出它的职能;信息化将大量的零碎的看上去毫无联系的时间,协同集成创新为惊奇的空间成果,如QQ、如微信、如电子货币、如隔空视频、如电子交易、如产品溯源、如远程导航、如人机对话、如区块链、如工业4.0暨工业互联网、如万物互联、如“元宇宙”,将来还要“天地互联”、“星脑互联”等等等等。互联网、信息化这一时间”因素,它通透地改变与重构了整个世界。这更是空间时间化

 

从威廉·配第,到亚当·斯密再到马克思,有一个劳动价值理论,就含有“空间时间化”这个道理。“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空间,劳动是时间。劳动与土地的结合而创造财富,是劳动支配土地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商品价值是凝固的劳动时间。我也曾说过,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是劳动时间,而不是商品,也含有这个道理。商品是劳动时间的结晶,是空间概念,劳动时间自然就是时间概念了。这也就是“空间时间化”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提出一个问题:你前面说的毛主席的“游击战、运动战”、还有“疫情”、“互联网、信息化”、“劳动”等等,怎么就被说成是“时间”因素了呢?

 

这确实是个问题,而提出这个疑问的人,多多少少是受了传统的“时空理论”的影响,而不了解哲学界最新的“时空理论”中有一个“内部时间观”。

 

“内部时间观”将时间分为“外在的时间”和“内部时间”,而我在前面说的 “游击战、运动战”、“疫情”、“互联网、信息化”、“劳动”等等是时间因素,就是从新“时空理论”的“内部时间观”所认识出来的。

 

传统的时空理论中,存在着注重时间空间化的倾向,把时间从属于空间,时间因此受到不应有的忽视。连爱因斯坦也认为时间从属于空间,他把时间作为空间的一维,称为“四维空间”。由于时间是动态的,空间是晶化的、凝聚的,时间是过程,空间是结果。故尔,人们比较容易注重空间而忽视时间。传统时空理论对我们现实生活存在有三大影响,其一是时间无限性的影响;其二是时间外在化的影响;其三是时间空间化的影响。

 

而辩证地认识时间与空间的关系,时间就是空间,空间也就是时间,空间形式是运动的起点和结果,而时间形式才是运动本身。空间形式永恒地为时间形式所改变和重构。时间更能够表现出物质存在的内在本质:运动、变化、并存与非并存状态的相互作用。从这个角度看,是空间从属于时间。这并不是忽视空间,而是强调空间的时间化的意义,树立起空间为时间所决定、所支配的观念,即“空间时间化”。

 

而从哲学上阐述“空间时间化”的是耗散结构理论。耗散结构理论以前的时空理论是“时间空间化”,时间从属于空间;耗散结构理论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贡献,是提出了“内部时间”的新时空观,这个新时空观,就是“空间时间化”,空间从属于时间。

 

“内部时间”论者认为,无论是牛顿的绝对时间,还是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都是一种运动(不含演化)时间,是事物的外在形式。但在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看来,时间更重要的性质不仅在于作为系统外的一种因素(运动的存在形式),而在于它本身即是系统内的一种参量,一种动力,是具体的内在于人与自然的事物之中,与系统的演化密切相关。它本身也是演化的,并且有层次结构。内部时间是一种全息性的时间,包含了系统的全部信息。与这种时间相对应的是有组织、有机能的空间,同内部时间或演化时间相对应的是一种相互作用的时空结构。而新的时空结构一旦形成,系统的内在动力就启动了。

 

按“内部时间”的时空观,时间具有可塑性。时间的不可逆性、热力学时间决定于概率等等的认识,说明时间具有可塑性。这是耗散结构理论所揭示的时间的一个重要特性。“熵增原理”认为熵的增大,表达出概率的增大,无序的增大。从有序走向混沌,是一种演化过程,是由“涨落”而引起原有稳定状态的改变。无序状态的增大是不可逆的。然而,非平衡是有序的源泉,非平衡使有序从混沌中产生。在所有层次上的不可逆性都是有序的源泉。不可逆性是有序从混沌中产生的机制。但是,从无序过渡到新的有序,并非只是遵从决定论的原则,并非只有一种必然性。熵是打破时间对称性的选择原则,不可逆性(时间之矢)包含着选择性。时间的对称性是结构稳定性的同义语。“涨落”的出现而引起稳定状态的打破,是内部时间的本质,打破原有的有序状态向新的有序状态过渡,是时间之矢的功能。

 

对耗散结构理论的上述思想可作这样的理解:新的有序状态并不是事先规定好的,在时间之矢所规定的方向中,存在着多种可能性、多种选择性。几乎每一种可能性都有必然性,实际中实现何种可能性,是个概率问题,选择问题 。这就是时间的可塑性。时间的可塑性告诉人们的是机会,而机会就是一个“分岔结构”。有人说,时间就是建设、就是创造。建设、创造就是选择,就是抓住机会。

 

“内部时间”对“现在”的新认识也是时间的可塑性的内涵。在演化(事物内部的联系及相互作用)或内部时间的描述中,时间不再是与一条直线同构,“现在”不再能约化为直线上的一个点。而在过去与将来之间出现了过渡层。“现在”,被赋予了一个“持续宽度”,是一个“时间域”,是由持续时间tc和内部时间T所构成的一个“时态”。因此,作为现在的存在,就有了时间极性,它表示着活性机体产生、生长、消亡的演化过程和进化程度,这要比线性时间观对现在的理解要复杂的多、深刻的多。在具有一个“持续宽度”的“时间域”内,事物内部处于一种递嬗演变之中,到处存在多样化、不稳定,事物的性质及趋向,取决于波动的性质和频率。现在,不只是一个既成的简单的运动过程,而且更主要的是一个生成的复杂的演化过程。现实的存在,并不是由过去和未来规定了的,是演化的结果,是选择的结果;在现实的存在之中,也有着多种选择,而且它本身也不能够简单地、直接地规定未来。时间的可塑性的思想告诉我们,并非不存在必然性,必然性只是一种趋向,是同一方向中的多种趋势。关键的问题不在于规定必然性,,而在于要抓住“现在”,在各种偶然性、可能性中确定与实现“现在”这个“时间域”内的系统演化程度,去实现某一种选择。

 

按“内部时间”的时空观,时间因素具有协调性。内部时间是系统的内参量,是物体的内部属性。它是一切系统演化的内在动力。这种内部时间,改变了时空结构。空间的静态内涵,被所谓的“空间的时间选择”这个更为动态的内涵所代替。通过“空间计时”,时间与空间统一并形成具有活性的演化结构。系统内在机制的形成与内部时空结构的实现是同步的,系统内部的功能耦合是在与时空结构的协调渗透中达到的。正是由于内部时间相应的时空结构,过程的整体协调性才成为可能。这就是‘时间的协调性’原理。一旦我们从整体的内部来说明整体,时间就成了中心,就碰上了内在的演化力量。“空间的时间选择”、“空间计时”思想的方法论意义在于,空间从属于时间,时间不仅是活性机体的展开,是创造,生命之源和生命本身,而且还是时空结构的组织者、协调者。

 

例如,当我们认识到时间是经济系统的内在要素、内在联系之后,我们即可发现,正是这种时间的经济特性,在实现着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协调性。这一特点从以下三个方式中得到表现:第一,经济时间是各类经济活动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因素,经济结构中的要素结构、技术结构、空间结构、运行方式之间的各类关联性是复杂的、多重的,但使得它们之间协调起来的不是它们本身,而是由一个共性的因素作中介,这就是经济时间;第二,经济时间是各类经济矛盾的激化与转化的内在动力,最经典的是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较所产生出来的推动力;第三,经济时间是经济运动连续性、继起性的链条,也就是后一个经济环节从前一个经济环节承接的是经济时间,前一经济过程给后一经济过程余留的也是经济时间。这就是经济时间最重要的协调方式。也可以说,是“经济空间的时间选择”,是经济系统通过经济时间的推进而展开的演化过程。同理,在信息化时代,互联网、信息化的协同集成功能充分地展现出作为“内部时间”因素所具有的强大的组织、协调作用,协同集成功能传导的就是“空间的时间选择”

 

“空间的时间选择”、“空间计时”,是新时空观的多种特性的最高总结,亦是新时空观的最重要的内涵。这个“空间时间化”理论,确实有它高深之处,但领悟通透了也就并不觉得那么高深。空间是凝固的时间,而时间是运动的空间;是“内部时间”决定着空间,改变着空间,空间永恒地被时间所改变与重构。这就是作为事物内在要素的“时间”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它与信息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信息化,互联网,就是所表述的事物内在要素的“自由时间”的特性,就是当今社会的“内部时间”,它所内含的最深层的动力的运行逻辑,就是“空间的时间选择”即“空间时间化”

 

“空间时间化”,是我在三十年前学习耗散结构理论时形成的一个概念,一个思路。1992年我曾在《南京师范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从“存在时间说”到“内部时间观”》论文,是我对“空间时间化”这个哲学思维的最早的阐述。

 

在随后的二十几年来,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使我更深地认识到耗散结构论中的“内部时间”的理论创新具有伟大的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各类系统的结构与运行的一把钥匙,更是我们认识信息化这个大系统结构与运行的一把钥匙。确立起 “空间的时间化”思维方式其意义十分的重要,是一种大思路。很有可能,这是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质。在这里提及到三十年前我写的文章,是要证明这一思想的来源,当年的文字有它生涩的地方,也有好些现在看来表述的不全面的地方,但它是一个学者三十年前的思索。它的基本观点我至今依然认为是有价值的,对我们今天来认识信息化时代的新思维有着很大的指导价值。更重要的是,它与信息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不无理由地讲,信息化、互联网,就是所表述的现时代事物内在要素的时间的特性,就是当今社会的“内部时间”,它所内含的动力就是“空间的时间化”。

 

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化,显然是“空间时间化”又一典范;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化,就是时间,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化所带来的结果,是空间状态的改变,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化这一时间因素,全面地构建了信息化的技术基础和应用环境,为人类社会提供了一个信息化的大平台。也就是这么一系列的因素并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系统和运行方式,渗透到了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自然而然地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经济运行中内在的最强大的推动力。

 

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化已经改变了中国,也还将继续地改变中国。我一直在思考,用什么样的词,才能准确的表达信息化对中国的改变?思来想去,最后想到了一个词:“通透”“通透”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上下前后左右是也。互联网、电子商务、信息化在通透地改变着中国!当然,信息化也在通透地改变全世界,也还将继续地改变全世界。

 

可以说,信息化、互联网,是当代“空间时间化”的集大成者。正因为如此,我们说,信息化、互联网是最具有“内部时间”特质的最具有活力的机体;正因为如此,我们说,确立“空间的时间化”的意义,是要确立起以“空间的时间化”占主导地位的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大思路、甚至可以确立为一个大战略。这是信息化时代的一个重要特质。

 

信息化与以耗散结构论等理论为代表的系统科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说,耗散结构论等理论所构成的系统科学,是信息化的哲学之源。在二十世纪中后期,科学哲学的发展是令人瞩目的,有“老三论”与“新三论”之说 。“老三论”是指: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先后创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三门学科。虽然它们仅有半个世纪,但在系统科学领域中是资深望重的元老,合称“老三论”。“新三论”是指: 协同论突变论耗散结构论,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陆续确立并获得极快进展的三门学科。它们虽然时间不长,却已是系统科学领域中年少有为的成员,故合称“新三论”。“老三论”与“新三论”,被人们统称为系统科学。也可以说,系统科学即科学哲学。

 

中国较早提出系统科学的是钱学森,他从1954年发表《工程控制论》以来,到1988年发表《论系统工程》,再到2001年发表《创建系统学》,长达近50年的时间里,在系统科学领域中大有建树,说他倾其一生研究系统学,并不为过。

 

说信息化是科学哲学或系统科学推动出来的,这应当是无容置疑的。系统科学的“六论”,是信息化的理论基础;信息化技术及应用的发展,也成为推动系统科学发展最贴近的实践活动。从时间上看,信息化几乎是和系统科学同年代问世与发展的,从上世纪的40年代到90年代,在这个历史时期,系统科学发展的更加完备,信息化也完成了完整的基础性的构建。进入新世纪,系统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得到普遍的推广,信息化得到了普遍广泛的应用和迅猛地发展,理论与实践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结合。不无理由地说,系统科学中的核心亦是时间,亦是“内部时间”。

 

在系统科学的各种“论”中,耗散结构理论,很是耐人寻味的。耗散结构理论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比利时科学家伊里亚·普里戈金于1969年创建的。耗散结构论认为,系统只有在远离平衡的条件下,才有可能向着有秩序、有组织、多功能的方向进化,这就是普里戈金提出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的著名论断。伊里亚·普里戈金、斯唐热的《从混沌到有序 人与自然的对话》一书,恐怕是科学哲学的经典之作。感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沈小峰先生将这部经典翻译到中国来。

 

有一种哲学叫自然哲学,是对自然界的一般的认识。在中国,有人对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视同为自然哲学;恩格期曾写过一部哲学著作《自然辩证法》,中国对自然辩证法的研究还是有些规模和深度的。自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道学的概念。“道法自然”,是不是哲学层面上的抽象?被毛主席认为作了最好的《老子》注的王弼认为, “自然者, 无称之言, 穷极之辞也”。 “自然”的状态是无法具体称述的。当然, 这里所谓“无称”、“穷极”, 并不是说“自然”是一种无法言说的虚无缥缈的存在。恰恰相反, “自然”一词所指称的是天地万物具体的存在状态。只不过由万物所构成的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 因此无法用有限的言辞对其自己而然的状态做出全面而具体的描述。基于对“自然”的这种认识, 王弼采用了一种相对抽象的表述来说明社会整体所呈现出的“自然”秩序:“天地任自然, 无为无造, 万物自相治理, 故不仁也”。现代学者们将自然哲学归纳出三定律;一,自然界存在着多样的归一性和变化的不连续性;二,自然界的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彼此转化;三,凡是具体的都是有限的,凡是无限的都是抽象的。你看,老子、王弼和现代学者们是很相通的。二进位制的“0、1”和太极的“阴阳两极”、“—、— —”卦相,也都是对自然的理解。以我说,“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中的核心是时间,是“内部时间”。

 

信息化、数字化与易经、老子的本源有极为相通的地方。数字化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莱布尼斯在17世纪就发明了“二进制”和计算机。有人说,莱布尼斯的发明是从《易经》河图研究中领悟到:“叁伍以变,错综其数,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从而发明了二进位的数学和计算机。也有人如李约瑟等人认为, 莱布尼斯的发明“二进制”并非根据《易经》河图的启示而成,是莱布尼斯独自发明的。北宋曾有一个著名的理学家、数学家邵雍(1011年—1077年),在《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方面,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当代有一名人邵华泽曾说过,邵雍的《伏羲氏六十四卦方位图》,构思奇妙,符合现代数学原理,经得住二进位制数学的检验,令人折服。说来道去,无论莱布尼斯在发明 “二进制”和计算机时是否受到《易经》的启示,也无论莱布尼斯说过什么以及后人如何地去考证、争议,有一点是大家所承认的,信息化、数字化的理论逻辑与易经、老子的思想方法,从本源上讲,是相通的,是人类大体相同智慧的产物。

 

我不懂外语,不知道沈小峰先生用“从混沌到有序 人与自然的对话”对这部耗散结构理论经典著作书名的翻译,是否准确,如果基本准确的话,我们会连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混沌”的解说。老子的理论中似乎就有“从混沌到有序”的思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耗散结构理论又被人称之为“混沌论”。“混沌论”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美国科学家施策辛格所说:“20世纪科学将永远铭记的只有三件事,那就是相对论、量子论和混沌论”。物理学家福特也认为混沌是20世纪科学上的第三次革命。他说:“相对论消除了关于绝对空间和时间的幻象,量子论消除了关于可控测量过程的牛顿式的迷梦,而混沌论则消除了拉普拉斯关于决定论式可预测性的幻想。”

 

在我看来,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中,隐含着一个相通性的要素:时间——“内部时间”, 隐含着一条逻辑:“空间时间化”。

 

对“空间时间化”这个理论,我是领略到它的基本观点,这就是:空间是凝固的时间,而时间是运动的空间;时间决定着空间,改变着空间,空间永恒地被时间所改变与重构。再有一点需要把握住:“内部时间”是一个“时间域”,它有一个持续的“宽度”,这样的一种“时间之矢”,重要的在于抓住其中的机会,在于“选择”,在于把握住“时间的特性”。互联网、信息化及其蕴含的自由时间的无限的张力,就是当代的最主要最最重要的“时间的特性”,是“时间之矢”的选择,它将“演化”成为一个全新的时代。

 

在信息化时代中,能够称得上为“内部时间”要素的有哪些?我以为最基本的有三大要素:一是“互联网”;二是“水”;三是“人”——“自由自主支配自我行为的人”也即“自由时间”。

 

说“互联网”,是当代社会中的“内部时间”,在前面已多有涉及。我的“互联网、电子商务在通透地改变着世界”的判断,就是源自于“内部时间”观。互联网、电子商务、数字化、信息化,就是当代社会中的“内部时间”,全世界近几十年的发展就源自这一“内部时间”的动力,由这一“内部时间”的推动,全世界的“时空结构”完全地改变了,全新的推动全世界这个大系统朝着“集之大成,协之大同”的目标前行的动力形成了,一个任何力量无法抗拒,也几乎没有人抗拒的大趋势出现了。正因为如此,我们说,信息化、互联网是最具有“内部时间”特质的最具有活力的机体。信息化、互联网,是当代“空间时间化”的集大成者。

 

继尔说“水”。在人类生存与发展、社会运行与发展中有一种物体是永恒的“内部时间”要素,它就是“水”。在信息化时代,亦然如此。

 

水资源及水网的作用,一是生产生活的用水,二是灌溉,三是水运,而最突出的作用是构造并再生产出人类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生存环境。正因为如此,人类社会同水构成了密不可分、依赖于斯的关系,水及水的运势,内在地决定着人类社会的运势。

 

而运用“水”这一“内部时间”要素最成功的典范是“都江堰”,都江堰最核心的方式是“导”。“导”,是顺水势而为,而不是逆水势而动。一个“导”字,就将水的“利万物而不争”的运势充分发挥了出来,故而,才有了“都江堰利民于千秋万代”的成功。

 

老子恐怕是中国最早对“水”及运势,有着独到而深遂的思想家:“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同理,我从水的运势中,深深地体会到“内部时间”的规定性。水及其运势,就是一个能够改变和重构空间结构的要素,亦是人类社会运行与发展的一个“内在动力”。

 

再来说“人”——“自由自主支配自我行为的人”能够称得上是信息化时代“内部时间”因素的“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是那些能够“自由自主支配自我行为的人”,从一定意义上讲,他们是“自由人”,他们拥有充分的“自由时间”。

 

近三十年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表现出这样三个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互联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发明、创新、创造直到成功,是众多的个人(或团队)自发、自主的行为,是大量的一个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或团队)运用他们的智力因素的创造,是他们自主自由地支配自己时间的结果;

 

第二个特点是,互联网、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大量的发明、创新、创造直到成功,是在“自由时间”中启发、启动、实现的;信息化普遍性的运用与爆发式的发展,是数十亿的个人充分运用自己的自由时间而自发自由地推动、促成的;

 

第三个特点是,在互联网、信息化在大平台上、大环境中,劳动力资源的能量、自由时间的创造力,在一个个个人的努力下,得到了自由的释放,每一个人立足于自身的能力,几乎可以不依附其他因素而在这个环境中自由独立地发挥着作用。

 

立足于上述的分析,我们认为,互联网、信息化,是那些能够“自由自主支配自我行为的人”发明创造、推动发展起来的。

 

拥有充分的“自由时间”能够“自由自主支配自我行为的人”,就是信息化发展中最强大的内在动力。如果说,工业化时代的内在动力是“劳动时间”的话,那么信息化时代的内在动力,就是“自由时间”。我们应当也已经能够看到,信息化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动力正在形成,这个动力之源,就是自由自主支配自我行为的人”的能力的释放,就是“自由时间”。

 

我以“水”为“内部时间”,是从老子那里悟出来的;我以“自由自主支配自我生活的人”为“内部时间”,是从马克思那里悟出来的;我以“互联网”为“内部时间”,是从自己28年来在这个领域的经历、思索而悟出来的。而基本的思维逻辑,就是 “空间时间化”。

 

面对“内部时间”要素蕴含的改变时空结构的内在动力,人们不可能改变它的运势,但有“主动应对、顺势而为”与“被动应付、逆势而动”两种可能、两种选择。如何把握当代“水”、“互联网”、“自由自主支配自我行为的人”即“自由时间”这三大要素的运势,如何认知到各类系统中的“内部时间”要素及运势,如何做到“主动应对、顺势而为”,是大有文章可做的。“内部时间”的“空间时间化”思维方式,是人们做好这些文章的最重要的“导航者”,是一条“顺其自然”、“集之大成、协之大同”的路径。

 

上面的一些议论在告诉人们,从本源上讲,无论站在哪个角度,达到一定的高席,人的认识是相通的。理论上阐述“空间时间化”,表现得有点艰深,实际上,如何理解“空间时间化”,其实也不那么艰深。现在回过头来重新观察前面说的 “游击战、运动战”、“疫情”、“互联网、信息化”、“劳动”等等,还有“水”、“自由自主支配自我行为的人” 等等,“空间时间化”的概念就是很容易理解的了。

 

再说一个人一本书,中国有一个大作家,叫王安忆,她和我是同龄人,还是本家,可惜我和她没有交集。她比我有名气,我知道她,她不知道我。而我记住王安忆这个人的原因,并不是她写了多少文学作品,获得过多少奖,而是极偶然的在网上知道她曾写过一本散文集,是她的这本散文集的书名吸引了我:《空间在时间里流淌》。我看到这个题目后,很为之惊叹,啊!“空间在时间里流淌”!说得真好!这不就是典型的“空间时间化”的思维吗?!

 

谢谢王安忆!

 


上一篇:谈谈信息化的哲学思维

下一篇:“协同集成”概念是认知信息化的的一把钥匙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