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网动态

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实习网动态
全部 63 实习网动态 62 行业动态 1

东元书苑闲谈之十八 人最大的自由是拥有充裕的“自由时间”

时间:2024-05-30   访问量:41

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人们对自由的理解多种多样,对自由的追求也多种多样。

 

而我以为,人的最大的自由、最高层次的自由,是拥有充裕的自由时间。

 

什么是自由时间?原先是与“劳动时间”相对应,一般是指生产劳动(或工作)以外的、由劳动者自由支配的时间,又称之为“闲暇时间”。而在信息化的视野之下,对“自由时间”概念的认知将非同一般。

 

先说当今的一个现象:中国现在最能赚线的,是移动通讯运营商;还有像华为、腾讯、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他们为什么能赚线,而且是在短期内积聚大量的财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或者说他们开创了一种模式,是他们能够有效地占用众多众多人的自由时间

 

这是智能化移动通信工具即手机的功劳,这是互联网、信息化的功劳。中国现在有10亿以上的手机用户,这是一个多么大的群体?!一部手机一天在自由时间中使用一个小时,就是10亿个小时,一年是3650亿个小时。这3650亿个小时为通讯运营商、还有像华为、腾讯、百度、阿里等互联网巨头创造了多少财富?!这3650亿个小时又为10亿名持有手机的人创造了多少财富?!这3650亿个小时又为全中国甚至全世界创造了多少财富?!无法算得出来,但却是事实,无可置疑的事实!

 

按当下一个时新的“商业模式”的概念来说,可归纳成一种有极度创新意义的商业模式,它是在信息化时代才能生长出来并迅速展开、大规模发展的商业模式。我们姑且称之为“占用与发挥人的自由时间的商业模式”

 

自由时间,首先是同劳动时间相对应,指的是人的劳动时间之外的闲暇时间。一般而言,要让人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就要减少人的劳动时间。而减少人的劳动时间,在信息化条件下,是可以做到的。信息化能够将人的劳动时间降到最少,获得的自由时间最多。

 

从社会整体上看,减少人的劳动时间,首先是在各个行业的生产过程、服务过程中,尽可能的减少人的劳动,将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工业4.0、工业互联网、信息化管理系统、智能化、机器人、无人机、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终端、云计算、大数据等等的信息化技术方式,已经能够做到大量的实现减少人的劳动,也就是将大量的人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信息化已经让人获得了大量的自由时间。

 

从劳动者个人的角度来看,直观地讲,一是每天的劳动工作时间得到减少、劳动工作时体力消耗的强度降低;二是一年的总的劳动工作时间也得到减少(休假日增加);三是一辈子的劳动工作时间也得到减少。这些个需求,在信息化的条件下,也已经在相当的程度上得到了实现。如此一来,劳动者的自由时间也就增多了。

 

这些还仅仅是从职业化、雇佣化、体力劳动强度的角度,来理解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即自由时间的此消彼长。是立足于对自由时间的最一般认识的基础上展开的,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自由时间是人的闲暇时间,是劳动、工作之余的时间。这当然有其很重要、很必要的意义。信息化也自然地能够满足人们在这个角度的需求,让人的劳动时间降到最少,获得的自由时间最多。

 

如果我们对自由时间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这个最一般的层次上,是很不够的。因为人们会提出反问:信息化最大量的生产行为是发生在诸如华为、腾讯、百度、阿里、抖音等互联网公司,是他们的员工在劳动、工作时间中创造的。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对自由时间给出更深一层的认识。

 

对自由时间更深一层的认识就是:自由时间,是人自主自由支配的时间。这个自主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能是闲暇时间,是劳动、工作之余的时间;也可能是劳动、工作之中的时间。

 

当一个劳动者将他的劳动不再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是作为自己生活的第一需要时;

 

当一个劳动者完完全全地是在自主地选择他所感兴趣的工作时;

 

当一个劳动者在从事他所感兴趣工作心甘情愿地作出劳动付出时;

 

当劳动完全地成为人的自觉的行为时;

 

可以说,这个劳动者,就是在自主地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那么,这个时间就是自由时间。

 

虽然我们不能认为在华为、腾讯、百度、阿里、抖音等互联网公司中工作的所有人都是在自主地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但我可以说在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特别是中高层的员工,是在自主地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是在主动地创新、主动的创造,是在自觉地劳动。同样,在其他的企业、单位中,在全社会中,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是在自主地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是在主动地创新、主动的创造。像许许多多的自由职业者那样,他们的所有时间,都可以视同为自由时间。

 

这种能够在劳动、工作中自主地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在主动地创新、主动的创造的人群,即便是在工业化时代,在雇佣关系占绝对统治地位的资本主义环境中,也是存在的,只是数量比较少。而到了信息化时代,在劳动、工作中自主地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在主动地创新、主动的创造的人或群体,在呈几何级别的增长。信息化这个大平台,在不断地创造出大量的自主地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的人,同时,所有能够自主地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在主动地创新、主动的创造的人,也在推动着信息化的广泛运用与快速发展。

 

立足于上述的讨论,作一个归纳:自由时间概念包含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自由时间,首先是同劳动时间相对应,指的是人的劳动时间(工作时间)之外的闲暇时间。

 

第二层含义:对自由时间更深一层的认识就是:也包括在劳动、工作中时能够自主自由支配的时间。

 

将两层含义统一起来:自由时间,是人自主自由支配的时间。

 

由此看来,在信息化时代,一方面要尽可能的减少劳动者的劳动、工作时间,让劳动者们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另一方面要尽可能的让人在选择劳动就业岗位时,选择能够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的岗位,尽可能更多的让人在劳动工作中能够自主地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去主动的创新、主动的创造。让每一个人能够自主地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让人充分地发挥自由时间在信息化的大平台上来创造财富、创造价值,是信息化的自然而然的不可逆的选择。

 

信息化不仅能够让人获得更多的自由时间,而且还能够让人充分地运用自由时间,让人在自由时间中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更有意义,在自由时间中自由地展现自我,表达自己的兴趣和爱好。1997年通过电话线拨号上网,“上网冲浪”的行为出现了,从这个时候开始,电子邮件、QQ、短信、聊天、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网上购物、在线支付、视频电话、视频会议、抖音、直播等等等等,信息化层出不穷地推出了新的功能、新的玩意,人们在这些新的功能、新的玩意中乐此不彼,可以说,自由时间得到了很充分的运用。

 

同时,在信息化大平台上的这些 “在线”的线上发布、在线浏览、在线查询、电子邮件、QQ、短信、聊天、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网上购物、在线支付、视频电话、视频会议、抖音、直播等等等等的互联网上的各种各样的交互式的功能支持下,大量的人利用自己的自由时间在线上创造(生产)出海量的各式各样的资讯、提供了海量的数据,在刺激和满足大众们在线上的各式各样的消费需求。人们在信息化平台上的无论是“生产行为”,还是“消费行为”,大量的是运用自由时间来完成的。

 

信息化能够让全社会所有人、让每一个人有充分发挥出自我时间的自由。绝大多数人是用他的自由时间,在信息化的大平台上,既是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也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在生产时亦在消费,因为在生产在线产品时,也同时在消费线上的资讯产品;在消费时亦在生产,即便是在线上留下的是最简单的数据,也就是在生产线上产品或为线上产品的生产提供原料。

 

在这样的信息化平台上运用自由时间而实现的信息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行为,毫无疑问地在创造着价值,在创造着财富。而且,大量的价值和财富已经是不能简单用商品经济中的货币来度量的,也就是不能再用劳动时间来度量的了。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的社会中,衡量社会财富与价值的标准将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自由时间。这不仅人们将会有了更多的自由时间,同时,还因为自主自由地支配自己的时间、自主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是可以也能够创造更大的财富、创造更大的价值。信息化,是人们运用自由时间创造财富与价值的大平台。

 

从宏观层面来看,谁能占用和整合众人的自由时间,谁就能创造出价值,创造出财富;现在我们就能理解到移动通讯运营商和互联网巨头们能够在短期内聚集巨量财富的原因,他们的财富,是占用和整合大众们的自由时间创造出来的。

 

从一个人来说,你能有效地运用自己的自由时间,你就能创造出价值,创造出财富。例如,现在有好多好多摄影爱好者,甚至是退了休的摄影爱好者,他利用自由时间,创作了大量的精彩摄影作品,通过互联网传播出来,他本人从中获得了收益或财富,社会也获得了财富(精彩的摄影作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积累了文化产品)。类似于摄影爱好者的自由职业人在中国有多少?不计其数。互联网上有那么多的分门别类的内容,大多是他们用自由时间创作出来的。

 

从宏观层面来看,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时间越多,创造出的价值,创造出的财富就越多。信息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出来的新的方式在于有更多的人应用,所以,社会成员中所拥有较多的自由时间,新的方式才有可能为人所广泛应用。同样,全体社会成员的自由时间越多,信息化的创新就越有动力,会形成更大的市场需求。在“人机互联”的时代是这样,到“万物互联”的时代也会是这样,到“天地互联”的时代亦然还会是这样。

 

从一个人来看,所拥有的自由时间越多,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机会就越多。信息化时代充满着机会,也创造出大量的机会。对一个人来说,他要抓住信息化的机会,他就需要有更多的自由时间。节约劳动时间等于增加自由时间,增加自由时间也即是增加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增大利用自由时间创造价值,创造财富的机会。

 

所有运用自由时间的人,他们在自然而然地、自主自由的创造出大量的社会财富,在创造出大量的不能简单地用货币来衡量的社会价值。可以说,在信息化时代,由信息化大平台所支撑、所延伸、所创造的财富和价值,是人们所拥有的自由时间所共创,也为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马克思说过的一段话:

 

在未来社会里,一方面,社会的个人的需要将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另一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以致尽管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所有的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还是会增加。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那时,财富的尺度决不再是劳动时间,而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

 

信息化的发展十分雄辩地证明,马克思确实是一个伟大思想家,揭示出“自由时间是未来社会财富的尺度”这个伟大的思想。

 

马克思还认为:“整个人类的发展,就其超出对人的自然存在直接需要的发展来说,无非是对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并且整个人类发展的前提就是把这种自由时间的运用作为必要的基础。”

 

信息化,正在将以工业化文明为基础的自由时间与劳动时间的关系颠倒过来,在工业化、资本主义的关系中,劳动时间是主导的时间;而到了信息化时代,即有可能使劳动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而使自由时间成为主导的时间。这一种“颠倒”,其结果将是对各种价值作彻底的重估。社会的财富和价值主要的是由自由时间创造的。理论上讲,自愿自觉的劳动是自由的活动,因为这种活动自身就是目的。所以说,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劳动,是信息化时代占主导地位的行为。换言之,在这种活动中,劳动不再是人类谋生的手段,而是人的第一需要。只有从被雇佣、受他人支配、人是作机器的依附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劳动才能成为第一需要,只有减少劳动时间从而获得和增加自由时间,劳动才能成为第一需要。可见,人的全面发展是自由的必然结果。闲暇在本质上并不是“什么都不干”、更不是“无所事事”,而是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愿意的活动。没有自由选择自己愿意的活动,就没有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

 

在信息化时代,在自由时间的主导之下,“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因为真正的财富就是所有个人的发达的生产力”。这样的一个目的以及实现的过程,是建立在个人能够完全地支配自己时间,是一个完全独立的人的基础之上的。

 

如果说,“时间的自由”是自由的基础,那么“剩余”(产品剩余、劳动剩余、时间剩余)就是自由的前提!从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剩余劳动是人类从自然界的支配下获得的自由,人类通过它来建构和展示自身无限丰富的生活内容。在各历史阶段,谁对剩余拥有控制权,就决定了谁是自由的主体。换言之,谁控制了剩余,谁就控制了自由时间,谁就获得了自由。

 

在工业化阶段、在资本主义时代,从总体上讲,劳动者并不占有“剩余”,所以广大劳动者没有多少自由。而到了信息化时代,如果还象资本主义时代由“产权”所有者为主导控制剩余、占有剩余,那么就同信息化时代“共享”的内在逻辑、内在要求相违背了。所以,信息化时代要实现的所有社会成员共同地控制剩余、占有剩余,因此,信息化的运行与发展自然地就要确立并践行“劳动力所有权及实现”的逻辑。

 

自由时间,是每个人自主自由支配的时间。一个人要想得到充裕的自由时间,自然是要缩短劳动时间。要让每一个劳动者拥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就要让大多数的劳动者从劳动中解放出来,让每一个劳动者有在各个生活空间自主流动的自由,有自主地支配自己的时间的自由。而如若没有劳动力个人所有权的确立与实现机制,人的经济主体地位立不起来,社会财富分配的公平不可能基本实现,占绝大多数的劳动者就不可能从劳动中解放出来,也就不可能享有更多的自由时间,也就没有多少自由,那么,从根本上讲, 绝大多数的劳动者是不自由的。

 

要让每一个人得到充裕的自由时间,更重要的一点是要让每一个劳动者凭其劳动力所有权在社会(企业)利润初次分配中享有权益。而在信息化时代,让每一个劳动者凭其劳动力所有权在社会(企业)利润初次分配中享有权益,因为这是他能够实现“人的扩大再生产的”的必要条件,是他能够拥有充裕的自由时间的必要条件,同时,还是真正实现“共同富裕”的路径。

 

我们已经说过,在“产权”为主导的、“产权”所有者几乎占有全部的剩余的运行体制中,两极分化不可避免,全体民众的共同富裕是不可能实现。而要转变这个机制,就必须践行“劳动力所有权及实现”的逻辑,建立起“劳动力所有权及实现”的制度与机制。可以说,“劳动力所有权及实现”的逻辑,是克制资本主义分配的“2:8”定律的法宝。

 

每一个人得到充裕的自由时间和实现共同富裕,是同一条逻辑,或者说是一块硬币的正反两面。不能实现共同富裕,也就不可能让人拥有充裕的自由时间,同样,在大多数人不能拥有充裕的自由时间,那么共同富裕是不可能实现的。

 

先说一个国际上的现象,以美国等为代表的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从上世纪的50年代,已进入到金融寡头资本主义阶段。他们利用金融工具来“割韭菜”、“薅羊毛”,将大量社会财富流入少数几个国家,最终地流入到一少部分个人(家族、利益集团),从而推动了贫富不均的两级分化进一步的严重化。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因为,资本主义的基础是“产权”,按“产权”的逻辑,按“资本”的逻辑,最终自然将全社会的“剩余”过度地集中,金融寡头们利用金融工具来“割韭菜”、“薅羊毛”,就是“产权”所有者占有全部社会“剩余”的惯性使然,只是比之前的资本主义阶段更恶劣,其结果是在国与国之间,一国之中人与人之间贫富不均的两级分化也就更加严重。更为严重的是,金融寡头们及其在政治上的代言人们还积极地让这样的逻辑制度化、秩序化,其目的自然是想让自己“割韭菜”、“薅羊毛”的权利永续存在。而要想改变资本主义按“产权”的逻辑的惯性,根本的出路,就在于要践行“劳动力所有权及实现”的逻辑,让广大的劳动者以劳动力所有权参与社会“剩余”(利润)的初次分配。

 

再说一个中国的很严峻的现象。在经济下行、消费严重不足的情况之下,中国当前欲强化“内循环”、“剌激消费”来推动经济的增长。但是,在社会财富的分配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的情况下,消费严重不足根本的原因不是没有钱,而是“有钱的人不消费,想消费的人没有钱”,月收入在2000以下的人群达到9亿,怎么可能靠“内循环”、“剌激消费”来推动经济的增长?

 

如若按“劳动力所有权及实现”的逻辑,广大的劳动者就要参与社会“剩余”(利润)的初次分配,那90%的人就将大大的增加收入。如若广大的普通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与参与“剩余”(利润)初次分配的收入能达到GDP的40%-45%,也就是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比当前的水平提高2 -3倍,那90%的人自然就有了扩大消费的来源,那么,促进“内循环”、扩大消费的目的也就很自然地实现了。

 

可惜的是,这项既能治标又能治本的大政策,却一定是要受到“产权”所有者们、既得利益集团、以及代表他们的政治团体的阻止和反对的。而将促进“内循环”、扩大消费、实现共同富裕的“宝”压在三次分配、四次分配上,而不在初次分配上下功夫,是不可能解决“贫富不均”、“两极分化”、“消费严重不足”等等的问题的。将 “宝”压在三次分配、四次分配上,是“产权”的逻辑,而将 “宝”压在初次分配上,是“劳动力所有权及其实现”的逻辑!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际上,不能实现“共同富裕”,大多数的劳动者就不可能拥有充裕的“自由时间”,大多数的劳动者也就没有充分的自由。在资本主义按“产权”的逻辑所形成的惯性支配之下,拥有充分的自由时间的人始终只是一少部分人,这一少部分人他们同时又是占有社会的财富较多的人。人们会看到,愈是有钱的人,他就愈自由,社会上有一个词叫“财富自由”,说的就是这层意思。

 

在资本主义按“产权”的逻辑的惯性之中,人们寄希望“中产阶级”队伍的扩大而改变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格局。其实这是不可能的,即便“中产阶级”达到足够的大,大到60%左右,那还有20%-30%的人归属于低收入人群,这样的格局依然是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继续, 当一个社会让20%-30%的人处于低收入水平,这个社会还可以称之为是做到共同富裕了吗?显然不是!更谈不上让每一个人拥有充裕的自由时间的了。所以,在资本主义“产权”逻辑的惯性支配之下,是不可能改变贫富不均两极分化的格局的。

 

在我们目前的思维模式的语境中讨论实现共同富裕,增大自由时间,还只是立足于对自由时间的最一般的理解之上的,也就是在“缩短劳动时间,增加自由(休闲)时间”的层面上讨论问题。而若立足于对自由时间的更全面的理解之上,也就是立足于“自由时间是人自主自由支配的时间”的认识之上,绝大多数的“中产阶级”是不自由的,因为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在劳动的选择上和劳动过程中的选择上,不是“自觉的劳动”,是不曾做到“自主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的,还依然不能摆脱“雇用劳动”的逻辑规定性。因为,这是同按“产权”的逻辑相统一、相联系在一起的。

 

而到了将来的高度发达的信息化社会,推动信息化发展的最重要的要素不是物,不是资本,而是人,是人的智力与智慧,当智力型劳动力资源已成为全社会主体性的资源时,当全社会以释放智力型劳动力资源的能量为主要方式,也就是进入到真正的完全的个性自由的时代,当共创、共享、协之大同、集之大成一系列信息化所蕴含的根本性的运行机理充分释放作用时,人们将不再是以占有物质财产及其符号为最大的冲动和欲望,而以“让自己拥有充裕的自由时间”为最大的冲动和欲望。从这个意义上讲,在信息化的发展中,是一定要践行“劳动力所有权及实现”逻辑的,在这个基础之上,以“自由时间”为尺度来形成社会的评价、评估、导向机制。

 

在不久的将来,全社会将以“自由时间”为价值与财富尺度,到那时,信息化中以“区块链”为主体等等的技术方式,有可能为新的社会价值评估方式和评价体系提供技术支持。到那时,如果说还需要有货币作为流通与评价工具的话,还需要金融工具的话,很可能货币和金融工具也将实现“多中心化”、“多元化”,种种的“网络货币”将大行其道,全新的自组织化的货币体系与金融机制将同全新的社会价值评估方式和评价体系一道在互联网的平台上出现。

 

共同富裕”,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在所有民众中均平分配财富的方式来实现。最根本的是要建立可以实现“共同富裕”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在信息化时代,要建立和实现“共同富裕”的运行机制和保障机制,就必须建立在“劳动力所有权及实现”、“自由时间”的逻辑的基础之上。在“劳动力所有权及实现”、“自由时间”的逻辑导引之下,人们对各种的财富、价值作彻底的重估,给出重新的评价。当人们接受“自由时间”是最大的财富时,当人们己不将占有“剩余”为目的时,当社会的个人的需要将成为必要劳动时间的尺度时,当劳动时间与自由时间趋于统一时,到那时,“共同富裕”就实现了。

 

自由时间”,归谁所有,自然是归一个个个人所有,它是“劳动力所有权”完全实现的自然结果。“劳动力所有权”实现得越充分,人的“自由时间”就越充裕。劳动力所有者参与企业利润初次分配的权益的实现,才能实现劳动力发展型的扩大再生产即人的全面发展,每个人才能拥有获得充裕的自由时间的基本的必要的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讲,“自由时间”——“自主自由地支配自已的时间”,是劳动者完全拥有“劳动力所有权及实现”逻辑的最高的体现。

 

信息化文明必将颠覆工业化文明中的很多东西,我看到的其中一点就是:到了信息化时代,在“自由时间”逻辑的引导下,向前发展,劳动者将成为“自由人”,不再具有职业人的特性,更不可能存在职业性的终身制。

 

在“劳动力所有权及实现”的基础之上,信息化与自由时间的结合,将终结职业人”,与资本主义方式相联系的雇佣制度也将退出主导地位。

 

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推动着由职业人自由人的转身。是立足在 劳动力所有权完全实现基础之上而达到的自主、独立和自由。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自由人”,到雇佣制的职业人,再到高智力化的自由人,是人的发展的一条轨迹,是在不断的进步、进化。信息化的出现和发展,推动着由职业人自由人的转身,越来越多的人直到所有的人都将成为自由人

 

这个过程是从转变传统的就业方式开始的。就业的观念要转变,而且已经在转变。

从社会管理层的运作机理来看,在劳动时间为财富与价值尺度的社会结构中,安排就业就是一件大事;当在自由时间为财富与价值尺度的社会结构中,就别把安排就业当作多大的事了。相反,社会管理层倒是应该去思考如何的缩短劳动时间,让每一个人享有更多的自由时间。机器人、智能化、数字化、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万物互联、智能化农业等能够替代人的大量的劳动,大大地增加人的自由时间。因此,当我们在大力推机器人、智能化、数字化、工业4.0、工业互联网、万物互联、智能化农业等等的信息化技术、智能化技术时,不要简单地将这些技术的运用看作是推动经济的增长,只是把这些技术当作发展经济的工具,而更需要从增加人的自由时间,提高人自身发展的视角同这此技术方式的运用相联系,来透彻认识、来加大宣传、来建立运行机制。其实,这后一点才是信息化最深层的意义所在。从这个角度来看,“996”出现在互联网行业,出现在IT行业,这本身是违背互联网精神与互联网文化的。

 

这倒让我想到近几年的一个现象:从2013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在下行,一年大中专毕业生超过1000万,每年的就业压力都很大,看上去,似乎问题很大,难以解决。但是,每年也都很平稳地渡过了,并没发生什么较大的“不稳定”的事。这恐怕与信息化的发展密切有关,是信息化创造了大量的可用自由时间创造财富、创造价值的机会,好多好多的人,凭借互联网的平台,成了各式各样的“自由职业者”。我曾听到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东北的中年少妇,体形较胖,而她所在地区的经济不是很景气,一时难以找到工作。她就到杭州来散散心。有一天,她在西湖边上被另一位少妇相中了,这位少妇是一个专门销售中老年服装的网店的老板,她在经营中需要一个试穿服装的模特,她觉得这位东北的中年少妇比较合适。俩人交谈后,双方一拍即合,东北的中年少妇就成了兼职性的服装模特。东北的中年少妇觉得这份工作很有意思,每月的收入也不低,10000元左右;网店的少妇老板也觉得很好,找到了一位合适的模特。这样的就业,就很是“自由”的了!

 

近年来,决策管理者们也看到了这一点,在大力地提倡“灵活就业”。“灵活就业”就是“自由就业”。那么,我们可不可以理解为这就是向“自由人”转变的开始?!是的,而且是肯定的。有人说,中国在2022年时已经有2亿的自由职业者。当然,有些人将这个现象简单地说成是由于连续三年的“疫情”经济下行所造成的“失业”。大量的自由职业者的出现,绝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失业,而是由职业人向自由人的转变,是整个社会劳动方式的转变,与自由人相适应的是自主、自由、自觉的劳动,是自由时间的运用与释放。

 

与就业问题相联系的,可以重新审视一下退休制度。现在有人极力地倡导延长退休年龄,甚至已经是在选择具体的方式在实行这个制度。以我说,在信息化发展、发达到今天的程度,实在是没有必要延长退休年龄并使之制度化。当我们用“自由时间为财富与价值尺度”的理念来考量,就必定要转变“延长退休年龄”的这种思路。按现代人的健康性的年龄为80岁计,其中大约20年主要在接受教育与学习,再经历大约40年的职业生涯,此时大约60岁,到80岁时,还有20年的做事的时间。是让他们继续地从事他的职业生涯,还是让他从职业生涯退出来,让他拥有充分的自由时间,由他自己自主地自由地释放他的才能?按“996”的思维,答案可能是前者;而按“自由时间是财富”、“自由时间是创造力”的思维,答案肯定就是后者。因为,“让他们拥有充分的自由时间”的方式更适合这个年龄层次的人。在这种方式下,这个年龄层次的人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财富与价值。

 

在是否延长退休年龄的这个问题上,密切相关的是社会分配方式、分配制度、分配机制的选择。从劳动者个人的角度,延长退休年龄,可以保持和增加收入,而退休后直接的工资性收入减少了,故而,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延长退休年龄,借以提高自己的收入。从社会劳动保障体制的角度,延长退休年龄,可以延期支付退休金,增加保障基金的来源,缓解当前支付退休金的压力,这似乎很有道理。而这个道理,是在以“劳动时间”为主导,剩余价值为“产权”所有者所控制、所占有,劳动者个人不参与剩余价值初次分配、严重两极分化体制中的道理。而不是“劳动力所有权及实现”的经济关系,以自由时间为主导,劳动力所者参与剩余价值初次分配、共同富裕体制中的道理。我们试想一下,如若劳动者们在劳动中的工资性收入比现在的水平增加50%或一倍,如若让劳动力所有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可从企业利润获得分红,如若劳动者在60岁后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上更充分地发挥自己的兴趣去做自己愿意并满意的事情,有可能创造出更大的财富与价值时,他还要延长退休吗?!

 

我们循着这个思路朝更远的将来去展望,在“信息化+自由时间”的推动下,在“劳动力所有权及实现”的逻辑得到践行之中,到一定的时候,也就不再存在所谓的退休制度和工作年限的制度性的规定了。到那时,人的劳动的选择是完全自由的!到那时,广大的劳动者们也就拥有了充裕的自由时间。

 

马克思所说的那个“未来社会”,是什么社会?以我说,就是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的社会,就是一个让所有人拥有充裕的自由时间、让每一个人自主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与行为的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拥有充裕的自由时间的每一个人,也就享有着最大的自由!

 

在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的社会中,一个以全新的“自由时间”为基点的理论,将成为信息化时代本源性的理念上的指导,也自然是在信息化时代开发各项资源、形成各项机制的一座航标。

 

 

 


上一篇:对“自由时间”要有新的认知

下一篇:三十年后再谈“大地质观”

在线咨询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前咨询专员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售后服务专员

在线咨询

微信扫一扫

微信联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