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最新公司动态及行业资讯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是民国早期的学术巨擘陈寅恪先生提来出的。也就事实上成了当年的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训”。如陈寅恪这个时代的很多很多的那一批人,正是清末明初时期“百家争鸣”培育产生出来的精英,也可以说,“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这十个字,也应当是清末明初时期“百家争鸣”最最重要的思想成果。
“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所要实现的目的,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立人”。
鲁迅先生说:“我们的教育是要立人!”
蔡元培先生也说:“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 蔡元培先生表达的也是“立人”。
中国文化中有两个字与“立人”极其相通,就是“风骨”。“风骨”最主要的是指人的品格,性格:刚正的气概、顽强的风度、气质。蔡元培先生的教育思想中很强调“强其骨”,南怀谨有“儒为表、道为骨、佛为心”之说,所有这些,均在表达着“立人”意愿。
我们常常用“大写的人”,来赞扬一个人的人品、见识、气质、道德文章。这些“大写的人”,就是人群中的楷模、做人的榜样。当然,在各个时期,这样的“大写的人”还是比较少的。被称之为“贤者”、“君子”、“圣人”、“英雄”的,也可以说是当时的“大写的人”。
历朝历代都曾出现有不少的“大写的人”,他们被历史的编写者们传诵着,被民间的教书先生们、喜欢讲故事的人们、家长族长们传诵着。中国的历史也可以说是一部各个朝代“大写的人”的编年史。从治水的大禹,到五四时期的陈寅恪,再到现代的雷锋。若有人有心出力来归集归集,恐怕要能写出几十万个各类的“大写的人”。
从“立人”的角度,历史中这几十万个各类的“大写的人”,也在各自的时代、领域中立了起来。
然而,有两个方面问题,在那些个时代中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
其一,历史中各类的“大写的人”,在总人口中,依然是极少数极少数;
其二,他们中绝大多数是依然不能跳出“人身依附的文化”所决定的逻辑。并不能完全地做到“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
以我说,“立人”,有两大要求,第一,人的腰要立得直,正所谓“挺着腰做人”,“堂堂正正”;第二,人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自己的思想。思想自主、自由、独立了,人的腰也就自然的直了,从而也就自然地站立起来了。
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中,对老子的学说,全盘否定者倒不多见,持一般性否定态度的也不多见。但有很多人虽不否定却同老子的东西保持相当的距离,“敬而远之”!他们是什么人?是历朝历代的统治阶层、有话语权的人。出于统治的需要,他们从不注重宣传老子的东西,这是中国历史上比较诡异的现象。他们大力宣传的是那些有话语权的人诠释后的孔子、儒家的学说。久而久之,这样的儒学同大众近了,道学及其他理论被“罢黜”了,同大众远了。这种状态害人不浅!最大最深远的伤害是让中国人“腰”受了伤,立不直了!
而在中国的文化发展中,对孔孟儒学,推崇备至者甚多。当然 ,全盘否定者亦不少。中国当今有一个人对孔孟儒学持有坚决性的全盘否定,将孔孟儒学说得一无是处,他就是一位号称“思想狂徒”、“哲学乌鸦”名叫黎鸣的学者。我在这里引述黎鸣的一篇言论:
黎鸣在《“儒家文化”是纯粹的“折腾文化”》一文中写道:
“两千多年来中国人“独尊”的“儒家文化”,实际上纯粹就是“折腾”中国人的“伪文化”,是的的确确没有给中国人带来任何真正人类智慧的假文化、毒文化、害文化。
什么叫做“折腾”?所谓“折腾”,即白费口舌的说、浪费精力的做、空费时间的想。说得具体一点,即说话尽说套话、胡话、乱话、毫无意义的话;做事尽做假事、烂事、坏事、毫无效益的事;思考尽思梦想、幻想、浑想、一厢情愿的想。俗话说“穷折腾”、“白折腾”、“空折腾”、“瞎折腾”、“尽折腾”、“死折腾”,便指的是:“折腾”必带来“穷”、“白”、“空”、“瞎”、“尽”、“死”。
孔儒的“儒家文化”即是一个世界人类文化之中最标准的“折腾文化”,它整整“折腾”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这一切的根源都起于孔丘“六经”以及后来“四书五经”的邪说,更起于汉武帝把这种“邪说”变成了千古不变的“独尊”之“说”。 它把历代的中国人“折腾”穷了、“折腾”白了、“折腾”空了、“折腾”瞎了、“折腾”尽了、“折腾”死了。
从人类最高的智慧——逻辑的意义上来说,儒家是“逻辑”的死敌,因此也就是人类智慧的死敌。我们更应该感谢“五四”思想先驱们的伟大的呼声:“打倒孔家店”。正是因为“打倒孔家店”,中国共产党才可能借助西方的马克思打倒中国国民党,建立了短时期让“孔家店”关张的“共和国”,令人遗憾的是,“孔家店”最初是偷偷地,而现在却是大张旗鼓地重新开张了。中国人又将重新走上“折腾”中国人、“折腾”中国人历史的死路。
我是多么希望,我亲爱的全体同胞,能够尽快地醒来,能够彻底地从迷恋孔儒的漫长历史之中的梦中醒来。”
我还不曾像黎鸣先生那样极而言之地否定孔子儒家的学说。而我要说的是,被那些有话语权的人诠释后的孔子、儒家的学说,纵有千番道理,但有一点的负面影响是太深了的,那就是:这种学说,让中国人只能始终弯着腰,站立不起来!而孔子的学说,是人身依附的文化,是立不了人的。
而道学、老子的学说,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骨骼。南怀谨的“道为骨”之说还是很有是道理的。可以说,老子的学说,是有“风骨”的理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夫唯不争,故无尤”。“风骨”也就从“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中而耸立,“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也许就源自于此。
老子在“以水比道”的同时,还“以水喻人”:“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若能做到老子所说的“七善”,人也就立起来了。换言之,“七善”,是为人的法则。这样的人,立于天地之间,达到“上善若水”的境界,是尊从自然之人,顺其自然之人,是成其为人的自然之人。这样的人,是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堂堂正正的人。可以说,这是老子“立人”的思想。
正是道学、老子的学说,才能真正地让中国文化能够立得起来,如若没有这个骨骼性的理论文化体系,中国的传统文化就是一个趴着的文化体系。一个趴着的文化体系,是不可能达到“立人”的效果的,老子的思想,是立人的文化。
然而,中国自西汉后的2000多年来,主流上是按人身依附的文化来育人的。为什么在长达20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知识分子中奴性的人占大多数,大量的人称自己是“奴才”,并且一级一级地叩拜。那种“上跪天,下跪地,跪祖宗、跪父母,除此之外,谁都不跪”的人是少之又少。由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让中国人“跪”的东西太多了,所以,“弯着腰”,就成了习惯了。所以,占据主流的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完成不了“立人”的大任的。
同样,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也没有承担起“立人”的大任。虽然,从1860年后,好多好多的人及社团、政党都期望新的文化担当起“立人”这个重任;虽然,对“奴性文化”的批判越来越多了,对人的个性解放的追求越来越强烈了;虽然,在工业化的发展中以及社会发展中社会结构越来越多元化了,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多元化了。但总体上讲,依然不曾改变按人身依附的文化来育人的主流与习惯。故而,承担不起“立人”的大任。
从1860年之后,在中国的社会中涌出了并不断地涌出大量的社团、政党以及形形色色的“组织”。这些社团、政党以及形形色色的“组织”,一方面对传统的社会结构产生了冲击与解构,而另一方面依然沿袭传统社会的对最高领导人及意志的“服从”,而且是以纪律、忠诚来维护和维系对“组织”的“服从”。“个人服从组织,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中央服从领袖(以***为首)”,这就是这类“组织”的最完善、最全面的“服从”。从“跪”转变为“服从”,应当说,是一种进步。但是,依然不曾改变“人身依附”的逻辑!
中国历史上有两个短命王朝,一个是秦朝,仅15年;一个是隋朝,也只有37年。王朝寿命虽短,却各自创造出了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秦朝创造出“中央集权制度”和“郡县制”,隋朝创造出“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中国实行了1000多年。而秦朝的“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和“郡县制”,奠定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毛泽东说得十分的到位:“百代都行秦政法”。秦始皇真的很伟大,他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治国的体制,一直沿袭到今天,而且,不只是中国沿用至今,全世界几乎所有的国家者在“效法”。所不同的是在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国度中具体的实施方式各不相同。在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中央集权制度”有它存在的合理性、必要性。但是,不可否认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科举制度”的要害之一,就是“叩拜”,就是“服从”,就是“人身依附”的逻辑。
建国后的70多年来,期望新的文化、新的理论体系担当起“立人”这个重任,是从没放弃过的。毛泽东的思想,则是老子与马克思的融汇贯通,你打开雄文五卷,满篇的是老子的思想。毛泽东虽反孔,但也吸收孔子的思想为其所用。完整的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是毛泽东。
就“立人”所需要的氛围与环境而言,在毛泽东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相互矛盾的毛泽东,他一方面反孔,反对人身依附,提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自由;而另一方面,他又在极力推崇意识形态指导思想的唯一性,最终发展到对个人崇拜的无限化,也在实际上促成了了领袖个人帝王化的再现。
在“立人”的问题上,毛泽东一方面倡导“我们的教育方针,应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另一方面,他又提出了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五条标准”。按“五条标准”来培养无产阶级接班人的思维模式,依然还是落入“按人身依附的文化来育人”的逻辑之中。他的继承者们,虽然在培养接班人的“标准”上与时俱进地作了调整,但始终没有跳出“按人身依附的文化来育人”的逻辑。
最终,毛泽东和他的继承者们,还是接受并推行了“罢黜百家,独尊一术”统治方式。提倡独尊“毛泽东思想”的是刘少奇,继后还有柯庆施、林彪,推波助澜的是周恩来。这形成了一种惯性,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独尊”的理论。名曰是对前人的“继承与发展”。故而,70多年来,并没有出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个“立人”所需要的氛围和环境。
但我在毛泽东身上看到一种终结,他老人家一方面在不得不沿袭“人身依附”逻辑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在不断地开拓着改变“人身依附”逻辑的路径,展开了好一些的尝试。我在这里简要的说三点:
第一,毛泽东开启了大众化教育、普惠性“立人”之路,而在改变着“精英型立人”传统方式。在1950-1977年的二十八年中,有五件事能够证明毛泽东在开启了大众化教育、普惠性的“立人”之路,一是“扫盲”;二是大办教育,特别是农村的小学、初中教育;三是从工农兵中选拔大学生;四是培养“赤脚医生”;五是倡导在工厂创办“七二一”工人大学。并且提出了“要让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各方面都得到发展”的教育方针。
第二,毛泽东在着力实施“大学校型”“大公社化”的人的组织方式。农村人民公社是“大学校”,军队是“大学校”,工厂是“大学校”,机关和各类单位亦是“大学校”,而学校则要到农村去办,到工厂去办,到军队去办,“学工、学农、学商、学军,还要批判资产阶级(学政治)”。按这种方式,人,普遍地成其为有知识、会工、会农、懂商、懂管理、还会打仗的多面手,是不是有点“全面发展”的意思?而且还在消除社会阶层之间的差距。李素文、陈永贵也可以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邓小平、习仲勋也可以从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秘书长转为南昌、洛阳的工厂的工人!这是不是一种“立人”方式的尝试?
第三,毛泽东在着意地采取“群众运动”的方式,猛烈地冲击着“人身依附”的逻辑。“马克思主义的道理,千条万绪,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造反有理!”这可以说,是想对“人身依附”逻辑作彻底的颠覆。于是乎,就将社会秩序、社会阶层全都打乱了,出现了一次类似于又不同于春秋战国时、清末民初时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所不同的是所有争鸣、争斗的各方,都说是执行“毛主席的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无限忠于毛主席”这样的“一个思想”、“一个领袖”。但不可否认的是,从“立人”角度,从改变“人身依附”逻辑的角度,毛泽东是作出了巨大的努力的,他的尝试,给后世人留下了很值得思索的宝贵的历史遗产。
基于以上诸点的分析,我认为,毛泽东的开拓、尝试是在终结“人身依附”逻辑,他老人家的努力,是在告诉他的后世者们,终结“人身依附”逻辑的时代就要来到了,真正的“立人”的时代就要来到了。
真正的达到“立人”的境界,是人类社会多少年来的期盼。在这种期盼中,也产生出大量的“立人”的理论。历史上“立人”的理论,各有各的立意,各有各的倾向,也各有各的标准。绝大多数是“精英型立人”,在各个时期,也就有了一部分的人算是立成为当时的“大写的人”。
而老子、马克思、毛泽东等人推崇的则是大众化、普遍性的“立人”。老子的“利万物而不争”、毛泽东的“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全心全意地为全中国的劳苦大众服务”、马克思的“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等,表达的就是大众化、普遍性的“立人”。 老子、马克思还只是在思想的层面表达出大众化、普遍性的“立人”的愿景,而毛泽东的开拓、尝试,则是在为终结“精英型立人”的局限而做出了实践性的不懈的努力。老子、马克思、毛泽东这些先哲们是要让所有的人都“立起来”,让所有人立成为完整的人,立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和独立人格的人,立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
“立人”, “立成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是“立人”的最终标准。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自身的发展”的最高目标。
“立成为自由发展的人”。简言之,就是要让每一个人能够“自主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行为和时间”,成为一个“自由人”。
“立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什么是“全面发展”,各个时代有各个时代选择,现如今人们常说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就是当今的选择;“有知识、会工、会农、懂商、懂管理的多面手”则是上世纪50、60年代的选择。
“自由发展”是“里”,是内涵,“全面发展”是“表”,是外延。没有“自由发展”,就不可能“全面发展”,“表”“里”统一了,内涵与外延完整了,“自由全面发展”也就实现了,人,也就真正地成其为人了。
在一个以人为中心的社会中,根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让每一个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同等的条件和机会;
在向那个“未来社会”(马克思语)发展的每一个发展阶段,让每一个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同等的条件和机会,是最终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目标的前提;
在现阶段,让每一个人在同等的条件和机会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最终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目标的必要过渡。
没有一个一个阶段的让每一个人在同等的条件和机会中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也就不可能最终的实现所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个目标。
历史的发展、历史的选择有其必然性,选择的历史又有了太多的偶然性,但包含并实现着必然性。人类的历史发展就是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什么时间才可以自由了呢?什么时间才能自由全面的发展?人们期待着的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化在实现着对 “立人”的理论的最广泛的集成,在实现着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加速。
信息化来了,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进程有可能大大地加快:
譬如说,在有信息化、互联网的环境中,在有新媒体、自媒体、超媒体等等功能的支持下,在将来的“元宇宙”的技术方式的支持下,“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已是无法控制的了,虽然还有可能发生类似 “罢黜”的举措,但力度和结果已弱化的很了,更改变不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大势所趋和人在其中的不断自由。
信息化来了,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进程确实是在大大地加快:
譬如说,在信息化、互联网的环境中,在“元宇宙”的环境下,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将实现高度融合,人真的拥有了“千里眼”、“顺风耳”,能够“穿越时空”、“拉近历史”、“沉浸现实”,它必将打破了许多自然与社会中所形成的大量的局限与限制,人类社会必将出现了一个协同集成趋同化的大势,在其中,人将得到的是更加的自由。
信息化的“协同集成”功能很是强大,信息化文化也自然有“协同集成”的功力。我曾用“网文化”来表述信息化文化的特征,“网文化”所揭示的最主要的运势就是“协同集成”。“网文化”或“信息化文化”自诞生之日起,就以一种强悍的、超常的姿态飞速发展,对信息化以前的文化产生出全方位冲击,同时,也在对信息化以前的文化实现着“协同集成”。
这就是信息化文化的功力。信息化不仅自身是大文化,而且它已经开始,并不断深化地将人类的各类的文明成果、各类的文化内涵,协同集成为高度发达的最新的人类文化、人类文明。而到了信息化时代,在这个无限包容的大平台上,也在实现着对“立人”的理论的最广泛的集成。
说信息化大平台的协同集成功能在实现着对“立人”的理论的最广泛的集成,并不是说信息化大平台按什么样团体、组织、或那一种意志对“立人”的理论作出服从那一种需要而作出种种的选择后的集成,不是!对“立人”的理论的最广泛的集成,就是很自然的很自由地对各种“立人”的理论实行兼容并蓄的最广泛的集成,信息化大平台不是自己选择,而是将所有的“立人”的理论同时开放给所有的人,让各个人自由地去选择。
“很自然的很自由地对各种‘立人’的理论实行兼容并蓄的最广泛的集成”,就是一种“自组织化”,就是一种“生态”,是互联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所创造出来的一种“生态”。
当有了信息化,当人类社会进入到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时代,将自然自发形成的一种氛围,将自然自发形成自组织状态,这些所需要种种的环境与条件就将渐渐地具备了。
信息化,讲究的是一个“生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化的相互作用相互支持的协同集成的“生态”。高度发达的信息化,就是一个全社会的各项活动全面地深度实现“交互连接、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
在“人机互联”的阶段,这个“生态系统”,还不能形成,而到了“万物互联”的阶段,这个“生态系统”就有条件基本成形了,而再到“天地互联”的阶段,这个“生态系统”就将趋于更加全面丰富了。
信息化的这个“生态系统”,这个大平台、大环境,并不是什么人、什么社会团体、什么政党、什么政府为着什么什么的目的而设定的,而是在信息化的发展中自然生成的。
人们不需要刻意地来改变这种“生态”,而是要最大限度地包容与顺从这种“生态”。这样的“生态”,就是在给每一个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同等的条件和机会。
“生态”思维中还包含的又一层含义是“共享”。“共享”,是互联网思维、“网文化”思维的最高境界。“网文化”同“水文化”,有着同一的趋向,“利万物而不争”!“集之大成,协之大同”!“资源共享、成果共享”!它同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文明相对应,构成了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文明的重要内涵、重要特征。“给每一个人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同等的条件和机会”,就是“共享”逻辑,就是信息化文明的逻辑。
当全社会进入到以智力型劳动力资源为主体时,当全社会进入到以智力型、智慧型能量的释放为主要方式时,也就是进入到真正的完全的个性自由的时代,进入到以人自身的发展为首要的直接最高目标的时代,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成为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所有的人将获得自主、自由选择的机会和条件,一种新型的“平形四边形”运动也就形成了。
信息化是一个能够让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发展”的大平台,它是一个集成、协同、共享的大平台,它无差异地面对所有的人,它给所有的人同等的机会。在信息化的面前,人,只是一个个独立的人,你怎么选择、你怎么运作、你怎么发展,是你自己的事,你有充分的自由,你也能在这个平台上得到多方面的提高直至获得全面的发展。
从本源上讲,信息化从初始到现如今的快速发展再到今后的高度发达,完全是建筑在许许多多个人通过个性化的自由的创新创造而实现的;同时,这个大平台也为所有的人能够施展他的个性能力创造了条件。信息化需要每个人的自由的创新创造,也为每个人自由的创新创造提供了条件。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石,同时,信息化又为所有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创造着条件。
信息化,不仅仅将所有的人、所有的主体“网”入其中,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是在很自然地推动一个个人成为独立的人、自由的人、平等的人、乐意接受新事物并具有创新意识的人。这是信息化蘊育的公平、共享、协同、机会均等、追求创新的内涵,对人的发展潜移默化的产生着影响与作用。同时,信息化所拥有的强大的协同集成功能,自然地建构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立人”的大平台。可以说,在信息化的运行中,人,也就能自然地立了起来。
当“智力型劳动力资源”成为绝对性的主体资源时,一个基本的总体性的思路就是:要服从让人尽可能地“自主自由地支配自己行为、支配自己时间”,最大限度地适应“自组织状态”的运行方式,维护好“自发、自主、自立、自觉、自由、自重、自律”的环境与氛围,让人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
这是信息化所蕴含的根本性的运行机理,也可以说,这是“立人”的文化。或者说,信息化在实现着各类文化的最广泛的集成。而这个“最广泛的集成”,就是天然的“立人”的文化。
要我说,这和老子的逻辑很相通:“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要我说,这亦和毛泽东的逻辑很相通:“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全心全意地、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为劳苦大众服务”!
要我说,这更和马克思的逻辑很相通: 在“未来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老子的思想,是立人的,毛泽东的理论是立人的,马克思的学说,是立人的,信息化的思维,是不是立人的呢?那根本就无可置疑,也是立人的,而且是最普遍化的、公平化的立人,是对前人的“立人”理论的最广泛的集成。在这样的条件下,人,所有的人,在向着“自由全面发展”的目标前行,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运动,是一个不可逆的运动。
上一篇:让人成其为人!